弦歌不辍,薪火相传。7月19日,西安工程大学“践行两山理论,追寻古浪记忆”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了此行第三站——古浪县文化馆,深入了解古浪非遗传承与保护。
走访调查古浪非遗文化,了解背后的传承故事,感受古浪非遗魅力。7月19日下午2点,古浪县文化馆与实践团开展了一场非遗保护研学活动。古浪文化馆馆长张兴慧;古浪老调传承人陈万喜、俞存元;古浪童谣传承人钟长海参加座谈交流。
座谈会上,张馆长首先对实践团表达了热烈欢迎,并为实践团成员送上了古浪老调、古浪童谣的相关书籍和影视资料以及古浪县文化馆“非遗”保护贯彻落实情况相关调研材料。
会上,张馆长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古浪县的历史沿革和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情况。
从张馆长的介绍中得知:古浪县如今有5项省级代表性非遗名录,17项市级代表性非遗名录,90项县级代表性非遗名录。古浪县文化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要求,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保护原则,认真组织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进一步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研学活动现场,实践团成员还有幸与古浪老调、古浪童谣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这两种极具地方特色的非遗产物。
古浪老调是当地民间流传广远的一种小型歌曲。这种曲子,不仅以它最小的身躯,最大的情怀,最久远的历史和最扩展的方式,为人们播撒着欢乐,还同当地民众缔造出永恒的千年情结。故而有些地方称之为“老调”或“老曲儿”,其实都是河陇古老曲子与明清南北俗曲的一脉传承,“古浪老调”便是甘肃民间曲子歌腔中的重要一支。
古浪童谣是古浪群众集体创作、流传的产物。流传的方式常常是口耳相传。在流传过程中,一方面,部分内容会发生变异;另一方面,又会在内容上,为便于记忆和念诵而有所变化。但其在艺术形式上往往形成相对的稳定性,这也是古浪童谣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色彩和特殊而较为固定的艺术形式的原因。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素,其发展水平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整体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协同发展布局的深入推进,乡村支教作为促进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举措,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乡村教育作
2025 年7月20日至7月30日,西安思源学院文明实践“春风”乡村振兴实践团开展了为期10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以 “青春助力振兴,实践点亮乡村” 为宗旨,通过政策宣讲、文化传承、红色教育、美育浸润、实用服务及调研献策等多元行动,为革命老区
2025 年7月28日至30日 ,西安思源学院文明实践 “春风” 乡村振兴团深入乡村一线,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问卷调查,以青春之力探寻乡村文明建设现状,为助力乡村振兴注入鲜活思路。 此次调研覆盖不同年龄、文化层次的居民,问卷内容涵盖文明实践活动参与度
2025 年 7 月 26 日,西安思源学院“春风”乡村振兴实践团开启了一场流动的色彩革命。 实践团成员们提前准备好了制作漆扇所需的材料,包括扇骨、漆料、画笔等,还精心准备了关于传统漆扇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的资料。 当大漆与清水在素面团扇上相遇,非遗技艺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承载着深厚的红色基因和奋斗精神。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的重要指示,积极响应2025年“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号召,西安工程大学“井冈青苗燎原”实践队11名师生在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