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三下乡:走进红色遗址,感悟红色精神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国情怀,长安大学“走进红色遗址,感悟红色精神”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教师李慧、胡佳瑞的带领下于7月8日至12日赴陕西西安、延安参观红色博物馆与革命遗址、采访革命前辈并开展走访调研。
寻足迹,汲取奋进力量
7月8日,实践队来到曲江红色记忆博物馆参观学习,令师生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毛主席像章馆中展出的各式各样的毛主席像章。讲解员告诉大家,佩戴毛主席像章是当时的潮流,人们将此视为一种荣耀,还常常比较所佩戴像章的大小,表明了人民群众对人民领袖的崇敬和爱戴。
7月10日,实践队先后来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西安烈士陵园。纪念馆内的每一块青砖绿瓦都彰显着抗战时期的厚重,每一颗参天的古木都仿佛在诉说着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队员们感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不息的风采。西安烈士陵园安息着700多名革命烈士,实践队在看到毛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和“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石碑时,都被革命先烈们大无畏的奉献精神所触动和震撼。队员们面对纪念碑默哀悼念,敬献花篮,行鞠躬礼,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和无限敬仰。
7月11日,实践队怀着对张学良、杨虎成二位将军的崇高敬意,在西安事变纪念馆参观学习。实践队在杨虎城止园别墅与西南科技大学社会实践队就有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以及杨虎城将军生平事迹进行交流分享,大家均被两位将军为求民族大义而于自身安危不顾的崇高精神品质所深深感染。
访老兵,重温峥嵘岁月
山河照赤心,烈骨铸忠魂。一位老兵,一段历史。7月9日,实践队来到延安市黄陵县采访了三名战争时期的革命前辈。参加解放战争的马志健和杨来成两位老人都已年逾90,即使退伍多年,老人们谈起当年的峥嵘岁月,依然激情澎湃。参加越南自卫反击战的郑炳印老人告诉我们:在战场上,他们不怕流血,不怕牺牲,怕的是自己国家落后挨打,怕的是后辈再难挺起脊梁。他们嘱咐青年人:“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都是战士用鲜血铸造出来的。作为青年人要勇担重任,艰苦奋斗,建设祖国。”
宣党史,赓续红色血脉
7月12日,实践队来到由爱国将领张学良于1941年创办的西安第二十六中学进行调研采访,并开展党史知识宣讲。采访过程中,同学们对中国共产党成立、长征、国共合作、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党史知识对答如流。一位同学在采访中说道:“作为新时代中学生,学习与弘扬我国的历史与文化是我们的必修课”。
通过为期五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加深了实践队员对革命历史的认识和了解,坚定他们赓续红色基因、勇担强国使命的信仰信念。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素,其发展水平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整体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协同发展布局的深入推进,乡村支教作为促进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举措,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乡村教育作
2025 年7月20日至7月30日,西安思源学院文明实践“春风”乡村振兴实践团开展了为期10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以 “青春助力振兴,实践点亮乡村” 为宗旨,通过政策宣讲、文化传承、红色教育、美育浸润、实用服务及调研献策等多元行动,为革命老区
2025 年7月28日至30日 ,西安思源学院文明实践 “春风” 乡村振兴团深入乡村一线,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问卷调查,以青春之力探寻乡村文明建设现状,为助力乡村振兴注入鲜活思路。 此次调研覆盖不同年龄、文化层次的居民,问卷内容涵盖文明实践活动参与度
2025 年 7 月 26 日,西安思源学院“春风”乡村振兴实践团开启了一场流动的色彩革命。 实践团成员们提前准备好了制作漆扇所需的材料,包括扇骨、漆料、画笔等,还精心准备了关于传统漆扇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的资料。 当大漆与清水在素面团扇上相遇,非遗技艺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承载着深厚的红色基因和奋斗精神。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的重要指示,积极响应2025年“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号召,西安工程大学“井冈青苗燎原”实践队11名师生在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