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进文化自信自强。2023年7月19日,长安大学赴河南开封“文化探寻树自信,争做时代传唱人”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褚伟隆的带领下,前往开封汴绣厂与木版年画博物馆深入了解当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实践队首先来到了开封汴绣厂,汴绣发源于距今800多年的北宋时期,以绣制花鸟鱼虫、山水图景等民古画为主,其历史悠久,素有国宝之称。据讲解员老师介绍,汴绣目前已有36种不同的针法,在参观过程中,实践队员们欣赏了平针绣、乱针绣、双面异色绣等不同针法的汴绣作品。实践队还同刚完成骨干教师培训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程曼萍老师进行了交流,程老师表示:只有让年轻人、孩子们了解汴绣,喜欢汴绣,汴绣艺术才不会有断代的可能,才能代代相传下去。从衬布、打稿到选材、绣制,一副作品少则几天,多则数年才能完美呈现,这是对耐心、对专注力的锻炼。实践队员们表示传承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一夕一朝,而是需要更多的人关注、了解、发扬和保护,让中国非物质文化能够得到更广泛、更全面的发展。
程曼萍老师为实践队员们讲解汴绣作品
程曼萍老师同实践队合影
在调整休息后,实践队前往开封木版年画博物馆进行观摩,讲解员李力老师从木版年画起源的前身“门神”讲起,前有神荼、郁垒捉恶鬼的神话,后有秦琼、敬德为唐太宗守夜。木版年画慢慢由上层社会流入民间,成为家家户户都买得起、贴在门上辞旧迎新的物品。本次参观,实践队还观看了木版年画的绘制、雕版过程,并参与印刷程序,亲身感受到木版年画制作技艺的复杂繁琐。了解木版年画的制作工序后,实践队员们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中国人民的工匠精神,这种有耐心、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毅品质值得所有青年学习。
讲解员老师为实践队员们讲解木版年画
实践队员们亲身体验木版年画印刷过程
紧接着实践队员们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封木版年画博物馆馆长任鹤林老先生进行交流,他认为木版年画不仅仅是民间艺术,更是属于大众的艺术珍品,它更应该被赋予乡土气息、民间情趣,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慰藉。作为“半路出家”的木版年画手工艺者,任鹤林老先生对木版年画传承有着独特的看法,他认为木版年画艺术应保持其原真性、造型色彩的精准性,其文化传承应力求恢复原画原貌、精益求精。从他的眼底眉梢里不难看出热情和执著,其手掌指尖的老茧也尽是风霜打磨的疲惫和辛苦。
实践队员们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任鹤林老师座谈交流
任鹤林老师同实践队合影
通过一天的参观和学习,实践队伍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不论是汴绣工艺的精美瑰丽和巧夺天工,还是木版年画工艺的活泼生动和精湛逼真,都承载着意蕴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标识。实践队员们将用心参透非遗文化中的智慧和美好品质,努力宣传,将其被更多的中华儿女了解和发扬、让世界看到更好的中国非遗文化。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素,其发展水平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整体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协同发展布局的深入推进,乡村支教作为促进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举措,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乡村教育作
2025 年7月20日至7月30日,西安思源学院文明实践“春风”乡村振兴实践团开展了为期10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以 “青春助力振兴,实践点亮乡村” 为宗旨,通过政策宣讲、文化传承、红色教育、美育浸润、实用服务及调研献策等多元行动,为革命老区
2025 年7月28日至30日 ,西安思源学院文明实践 “春风” 乡村振兴团深入乡村一线,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问卷调查,以青春之力探寻乡村文明建设现状,为助力乡村振兴注入鲜活思路。 此次调研覆盖不同年龄、文化层次的居民,问卷内容涵盖文明实践活动参与度
2025 年 7 月 26 日,西安思源学院“春风”乡村振兴实践团开启了一场流动的色彩革命。 实践团成员们提前准备好了制作漆扇所需的材料,包括扇骨、漆料、画笔等,还精心准备了关于传统漆扇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的资料。 当大漆与清水在素面团扇上相遇,非遗技艺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承载着深厚的红色基因和奋斗精神。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的重要指示,积极响应2025年“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号召,西安工程大学“井冈青苗燎原”实践队11名师生在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