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喇叭”,作为存在于乡村基层的独特声音媒介,在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7月16日,在带队教师张琦的带领下,陕西师范大学“农村‘大喇叭’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调研团队前往陕西省宝鸡市开展实践调研,通过走村入户,真实了解当地农村“大喇叭”发展现状,进而探究如何促进“大喇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帮助党的好声音传到千家万户,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团队到达宝鸡合影留念。陈鸿琛摄
“出成绩不是我们的目的,能服务才是我们的理想”
宝鸡市渭滨区是关中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宝鸡市的主城区,因地处渭河之滨而得名。“咱渭滨区也不敢说100%,基本上能覆盖到90%以上,城区加农村总共建到822个终端。”在提到渭滨区广播建设的现有成绩时,渭滨区宣传部办公室主任田建锋一脸自豪地告诉团队。目前,渭滨区基本形成信息共享、分级负责、反应快捷、安全可靠的三级应急广播体系,共建有1个区级平台,2个横向对接平台,8个镇街管理平台,97个行政村(社区)级管理平台;822个自然村、路口、河道、社区广场等人群聚集点终端点位,在政策宣传、灾害预警、应急处置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在谈到未来发展展望时,田主任着眼长远规划,指出将在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中加强统筹协调,综合调度,不断探索建立健全应急广播管理及运维长效机制,确保应急广播长期通、优质通,全面提升全区城乡居民获取应急事件信息传播和救助能力,打通为民服务“最后100米”。
随后,在渭滨区智慧城市治理监督指挥中心副主任李永亭为团队详细介绍了渭滨区智慧城市治理监督指挥中心在化解社会矛盾、优化社会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了渭滨区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整个西北地区先锋示范区的意义,并尤为指出广播体系建设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团队通过大屏幕了解渭滨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及多平台融合调度情况,深刻认识到广播在农村地区,是可以第一时间把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好制度向群众表达出来的重要工具。正如李主任所言,“出成绩不是我们的目的,能服务才是我们的理想”,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便是这么一个服务的抓手。
团队成员参观渭滨区智慧城市治理监督指挥中心。乌兰摄
把握乡土情结,深耕喇叭探索
为了更切实了解农村“大喇叭”的应用实效,18日——21日,团队依次走访调研了八鱼镇及下辖的八鱼村、聂家湾村、神农镇及其下辖的任家湾、大湾铺村。从八鱼镇走出来,成员们感慨于广播站汪继军站长四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基层广播宣传的第一线;来到八鱼村,团队成员清楚见证了农村“大喇叭”如何助力乡风文明的培育;在大湾铺村,团队成员了解到农村广播何以助力山林管理和动物保护;在任家湾村,团队成员了解到广播服务于当地交通治理,也在乡史馆见证了其沧桑历史变迁。
团队成员同八鱼村干部、村民合影留念。陈鸿琛摄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学术研究不能局限在校园,更应在祖国大地上书写文章”,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也正是陕师学子发挥才干、创新发展的试验田、练兵场。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学到很多课堂以外的专业知识”“要传承接力好基层宣传工作者的创新踏实精神”。团队成员们也进一步认识到今后要更加努力学习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乡村振兴“加油”赋能。
7 月15日至16日,长安大学“数据赋能交通·低碳点亮边疆”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杨倩、汤皓添的带领下,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赛里木镇多个乡村,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汽车科普活动。团队以科普课堂为载体,旨在开阔乡村学生视野,激发科学兴趣,心中播下“乐学”的种
长安大学赴陕西商洛实践队柞水寻踪:孝义文化体验园解码千年“孝”与“艺” 为积极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关于“加强文物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号召,切实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的战略部署,7月14日
7月16日,长安大学赴贵州“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兴义市“铭记十日——红军长征过境黔西南历史”展览馆与兴义市烈士陵园,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传承英烈精神”主题学习活动。通过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引导青年深刻感悟信仰力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两路”精神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学思想、强信念、担使命,长安大学“陕青同行石榴情·逐梦两路砺青春”暑期社会实践队,专程奔赴青海省格尔木公路段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
为深入了解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为非遗传承和保护做出积极贡献。7月13日,长安大学“数据赋能交通,低碳点亮边疆”社会实践队前往被誉为“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的新和县加依村,开展以“守护非遗技艺,助力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