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长,居民的饮食消费类型已由传统的吃饱型,向现代的绿色有机、天然营养、保健安全、方便快捷的复合型转变。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其中要求“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这是预制菜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坐落于陕西省安康市西北部,拥有陕西省预制菜产业的龙头企业,并成立了陕西省内首个富硒预制菜专业园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赴石泉县预制菜产业链调研团一行人于2023年7月17日来到石泉县进行实地调研,并与经开区主管领导进行座谈,以进一步了解石泉县的富硒预制菜产业链。
(图为经开区领导与调研团座谈交流)
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陈孝会书记介绍,石泉县预制菜产业园自2017年开始建设,2021年将富硒预制菜转为经开区首位产业、支柱产业,目前已形成蔬菜料理包、魔芋、蚕桑、黄花菜四大食品预制菜体系,其中“桑叶全粉”通过中国绿色食品A级认证,“石泉黄花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并走出国门销往全球各国。近几年石泉县预制菜产业蓬勃发展,现共引进33家龙头企业,研发基地4个,并且具有雄厚的富硒食品种养业基础,拥有117个农业园区、150个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15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56个家庭农场、7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已建立了资源整合、要素集聚、政策集成的联结机制,形成了“龙头企业+种植基地(能人大户)+千家万户”和冷链物流运输配送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通过一系列举措,石泉县将紧扣打造“全国富硒食品产业强县、西北富硒食品(预制菜)之乡”发展定位,树立陕西预制菜产业的标杆。
(图为陈万里书记向调研团介绍富硒预制菜园区情况)
经团队调研,石泉县富硒预制菜产业总产值实现60亿元的突破,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34.6%,直接入企就业1800人,人均月收入4000元以上;带动3万余户、5万余人产业增收,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年收购、销售农副产品20亿元,成为企业增产、农业增效、群众增收的强劲引擎。
但石泉县预制菜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目前其预制菜产业存在规模小、产品多而杂、缺乏品牌带动等相关问题;缺乏科研力量和研发人才,主要围绕食品研发与加工方面,缺少自主特色和产品创新;同时标准体系不完善,未有硒标准规范体系等。
(图为经开区领导发言)
针对以上问题,团队结合自身专业给出了相关建议。首先是建立产品标准规范。需要规范“富硒”标准,建立统一标准体系;其次是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研学基地,推动产学研联动发展,立足石泉的平台,通过成果转化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最后是加强宣传,尤其针对青年群体,例如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的开展,促进与各高校的交流合作,提升知名度,增加更多合作机会,也为石泉吸引人才提升竞争性,为构建科研平台助力。
(图为调研团成员黄奕嘉提出建议)
预制菜产业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消费者餐桌,其快速发展既顺应了需求侧的变化,满足了消费者对美食的多元需求,也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农业转型升级的新业态、农民“接二连三”增收致富的新渠道,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此次调研团队了解了石泉县预制菜相关情况,也为其发展给出了建议,希望多方共同助力推动石泉预制菜产业蓬勃发展!
如何将 红色 教育的“盐”溶入学生成长的“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给出生动答案:让课堂行走起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该校 组织20余名受资助 学子 奔赴延安, 通过实地探访、情景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为受资助学子带来一堂生动的“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部署,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组织受资助学生代表前往延安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团在蓝田县前卫镇 大亮村 为当地儿童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团辅活动。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