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
讲大学生故事·传大学生声音
首页

陕西科技大学“拾遗计划”实践团:寻访李家瓷坊,传承耀瓷文化

陕西科技大学拾遗计划实践团 2023-07-27 浏览:

陕西科技大学“拾遗计划”实践团:寻访李家瓷坊,传承耀瓷文化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3年7月25日,陕西科技大学“拾遗计划”实践团赴铜川市耀州窑李家瓷坊有限公司参观调研,并与李家瓷坊创始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竹铃对话,以耀瓷文化、耀瓷产业、耀瓷品牌三大方面为靶向,把握非遗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两条主线,助力乡村振兴。

探千年古镇,品陈炉瓷趣

作家贾平凹在作品中这样描绘陈炉古镇:“台阶是瓷的,水沟是瓷的,就连地面也是竖着瓷片一页一页铺成的。站在这里一声呐喊,响声里便有了瓷的律音,空清而韵长,使人油然想起古罗马的城堡。”

图1.jpg

“宋代中国瓷业蓬勃兴起,北方形成了‘定窑、钧窑、耀州窑、磁州窑’四大窑系。陈炉窑场制瓷千年而窑火不灭,是研究耀州窑文化的活化石。”李家瓷坊负责人李忠楼这样向拾遗团队介绍道。

李家瓷坊既注重传统耀瓷文化的传承,又致力于耀瓷技艺的创新与传播。其作品古朴典雅、刀法遒劲流畅、釉色青莹玉润,整体风格舒展大方、时代感强,富有创造性。尤以黑釉剔花瓷、青釉刻花瓷最具特色。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李家瓷坊已形成了以传统精品、现代产品和陶艺窑变釉为主体的生产格局。

图5.jpg访耀瓷传人,承非遗文化

“美好人生是精雕细刻出来的。不经过千雕万刻般的修炼,是难以成功的。”这句话是李家瓷坊创始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竹玲对耀瓷技艺初学者的忠告,也是对当今年轻人的劝诫。

李竹玲出生在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陶瓷世家,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从小便对耀州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18岁进入工厂以后,在我眼中,身为‘大老粗’的父亲,为了支持我学习这门技术,他亲手为我做了我的第一个刀具——刻花刀,这也成为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说起学艺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时,李老师的眼中满是回忆。

为了将耀州窑这项技艺更好的传承下去,李老师做出了很多努力,坚持终身学习的同时也在纹饰、釉料等方面积极创新。当提及技艺传承所面临的挑战时,李老师认为,目前在耀州窑领域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这也是限制其发展的最大阻碍。“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耀州窑的学习传承中来,为耀州窑的发展提供新鲜血液。”

结束了收获满满的一天,陕西科技大学拾遗计划团队将会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为非遗传承与保护贡献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小萱菜奈
相关文章
播撒科技种子 萌发求知新芽:长安大学师生赴拜城县开

播撒科技种子 萌发求知新芽:长安大学师生赴拜城县开

7 月15日至16日,长安大学“数据赋能交通·低碳点亮边疆”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杨倩、汤皓添的带领下,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赛里木镇多个乡村,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汽车科普活动。团队以科普课堂为载体,旨在开阔乡村学生视野,激发科学兴趣,心中播下“乐学”的种

长安大学赴陕西商洛实践队柞水寻踪:解码千年“孝”与

长安大学赴陕西商洛实践队柞水寻踪:解码千年“孝”与

长安大学赴陕西商洛实践队柞水寻踪:孝义文化体验园解码千年“孝”与“艺” 为积极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关于“加强文物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号召,切实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的战略部署,7月14日

长安大学赴贵州“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

长安大学赴贵州“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

7月16日,长安大学赴贵州“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兴义市“铭记十日——红军长征过境黔西南历史”展览馆与兴义市烈士陵园,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传承英烈精神”主题学习活动。通过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引导青年深刻感悟信仰力量

三下乡|陕青同行石榴情 逐梦两路砺青春

三下乡|陕青同行石榴情 逐梦两路砺青春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两路”精神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学思想、强信念、担使命,长安大学“陕青同行石榴情·逐梦两路砺青春”暑期社会实践队,专程奔赴青海省格尔木公路段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

长安大学师生赴库车加依村:探寻非遗乐器传承,续写千

长安大学师生赴库车加依村:探寻非遗乐器传承,续写千

为深入了解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为非遗传承和保护做出积极贡献。7月13日,长安大学“数据赋能交通,低碳点亮边疆”社会实践队前往被誉为“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的新和县加依村,开展以“守护非遗技艺,助力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