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科技大学“拾遗计划”实践团:寻访李家瓷坊,传承耀瓷文化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3年7月25日,陕西科技大学“拾遗计划”实践团赴铜川市耀州窑李家瓷坊有限公司参观调研,并与李家瓷坊创始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竹铃对话,以耀瓷文化、耀瓷产业、耀瓷品牌三大方面为靶向,把握非遗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两条主线,助力乡村振兴。
探千年古镇,品陈炉瓷趣
作家贾平凹在作品中这样描绘陈炉古镇:“台阶是瓷的,水沟是瓷的,就连地面也是竖着瓷片一页一页铺成的。站在这里一声呐喊,响声里便有了瓷的律音,空清而韵长,使人油然想起古罗马的城堡。”
![]()
“宋代中国瓷业蓬勃兴起,北方形成了‘定窑、钧窑、耀州窑、磁州窑’四大窑系。陈炉窑场制瓷千年而窑火不灭,是研究耀州窑文化的活化石。”李家瓷坊负责人李忠楼这样向拾遗团队介绍道。
李家瓷坊既注重传统耀瓷文化的传承,又致力于耀瓷技艺的创新与传播。其作品古朴典雅、刀法遒劲流畅、釉色青莹玉润,整体风格舒展大方、时代感强,富有创造性。尤以黑釉剔花瓷、青釉刻花瓷最具特色。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李家瓷坊已形成了以传统精品、现代产品和陶艺窑变釉为主体的生产格局。
访耀瓷传人,承非遗文化
“美好人生是精雕细刻出来的。不经过千雕万刻般的修炼,是难以成功的。”这句话是李家瓷坊创始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竹玲对耀瓷技艺初学者的忠告,也是对当今年轻人的劝诫。
李竹玲出生在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陶瓷世家,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从小便对耀州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18岁进入工厂以后,在我眼中,身为‘大老粗’的父亲,为了支持我学习这门技术,他亲手为我做了我的第一个刀具——刻花刀,这也成为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说起学艺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时,李老师的眼中满是回忆。
为了将耀州窑这项技艺更好的传承下去,李老师做出了很多努力,坚持终身学习的同时也在纹饰、釉料等方面积极创新。当提及技艺传承所面临的挑战时,李老师认为,目前在耀州窑领域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这也是限制其发展的最大阻碍。“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耀州窑的学习传承中来,为耀州窑的发展提供新鲜血液。”
结束了收获满满的一天,陕西科技大学拾遗计划团队将会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为非遗传承与保护贡献青春力量!
为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师生在实地走访中触摸革命历史、感悟,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2503团支部同学利用国庆假期时间参观当地革命纪念馆,先后走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哈达铺革命长征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杨虎城将军
为深入践行学校产学研融合的教育理念,拓宽团员视野,激发创新热情,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2503团支部组织全体团员前往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开展参观学习活动。团员们先后走进科研平台、创新展厅与校企合作实验室,在实地探访中感受科技前沿脉动,在交流互
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号召,让青春在乡土大地上绽放绚丽之花,2025年7月3日下午,人工智能学院“镜语乡音”青年实践团怀揣着满腔热忱,走进鸿凤村黄桃基地以专业技能为笔,以实干担当为墨,绘就乡村振兴的青春画卷。 在黄桃基地里,实践团成员化身“
七月流火,青春如歌。2025年7月2日下午,怀揣着对乡村振兴的赤诚向往,“镜语乡音”青年实践团踏上了重庆市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鸿凤村的土地。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他们走进鸿凤村村委会,与村支部何书记共赴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深度对话,以青春
以青春之行,践爱国之志 凝心聚力担使命,青春奋进建新功。为激扬报国之志、砥砺强国之行,西安交通大学金融专硕S5188班团支部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了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全体成员热情参与,以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青春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交大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