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基层村落立足资源优势,培育新动能,引领区域农业品牌化战略再升级、再拓展,给乡村振兴再添活力的情况。长安大学赴陕西安康“山水绘锦绣·青春助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瀛湖镇清泉村进行调研。实践团队通过深入走访,倾听当地枇杷助振兴的脱贫故事,了解当地枇杷产业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望通过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当地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清泉村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为全面促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一村瀛湖好枇杷,怡悦千千万万家
瀛湖枇杷是朱平凤教授于1994年将热带水果北移4个纬度的实践成果。上世纪90年代村民们开始在房前屋后零星栽培,种植的品种为解放钟、长虹等。但因为管理粗放,结出的果子个头小,果核大,品质差,且规模小,大多处于自种自吃、少量零售的状态,经济效益不高。为使清泉枇杷叫得响、卖好价、收效高,清泉村两委干部集思广益,邀请专家及果农讨论后形成共识,严把栽培管理的每个环节,确定了以大五星为主的品种构架,对品质差的枇杷逐步进行高接换优改造及重新栽植,在管理技术上下功夫,将一些品质较差、长势不良的幼果摘除,精心培育优质果实,果品质量大大提升。2019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清泉村枇杷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枇杷成为清泉村的主导业,以园区带大户,大户带小户的模式,用“小枇杷”撬动乡村振兴“大事业”,为清泉村脱贫致富铺就一条“甜蜜路”。
枇杷一熟惊天下,满山尽挂黄金甲
瀛湖镇,靠水而兴,阳光充足,土壤富含多种矿物质,优越的气温和降水条件,让瀛湖成了种植枇杷的天堂。瀛湖枇杷主要种植基地为瀛湖镇清泉村,如果说用一种颜色来形容五月的清泉村,那必定是“枇杷黄”。由于昼夜温差较大,枇杷色泽鲜亮、酸甜适度、汁多肉嫩、生态有机,营养丰富。目前全村枇杷面积2200余亩, 现有种植园区2个,专业合作社3个,全村枇杷年产量统200余吨,年收入600余万元。清泉村枇杷果实金黄光亮,单果重可高达100克左右,品质佳,卖相好,果品供不应求。近年来,农村电商得到蓬勃发展,成为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清泉村在枇杷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充分发挥农村电商的积极作用,助力农民增收、产业升级,积极与各大物流公司合作,枇杷线上线下销售同时进行,效果显著,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品清泉黄金枇杷,赏瀛湖风景如画
五月的瀛湖碧水蓝天,绿意盎然,一派丰收的景象,清泉村成片的枇杷园里,金黄诱人的枇杷挂满枝头,硕果累累。站在高处看,漫山遍野布满枇杷树,连绵起伏,十分壮观,汁多味美 、酸甜可口的枇杷赢得市民和外地客商的青睐,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观美景、摘枇杷、品枇杷”,已经成为清泉村一项重要的旅游观光项目。
好山好水好枇杷,清泉碧波润毓秀。作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瀛湖山峦叠翠,美不胜收。泛舟游湖,可在温柔涟漪里,直抵诗和远方。立于清泉村观光塔之上展望,瓦蓝的天空、碧绿的湖水、清晨的微风,实属人间仙境。无论是秀丽的景色亦或可口的黄金枇杷,走一趟清泉村,此行不枉。
经过一天的实地调研和走访,实践队员深入调查清泉村脱贫致富故事以及产业发展历程,对该村脱贫致富之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村山水美如画,一品枇杷香天下,清泉村作为脱贫攻坚的代表村落,实践团队认为若想获得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充分发挥该村枇杷特色产业的优势,大力发展深加工,延伸枇杷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此外, 村里枇杷种植产业主要依靠村中留守老人经营,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村委干部需尽更大努力,打造好服务“摇篮”,吸引外出务工或求学的村民返乡创业,做新时代新农村的建设者和代言人,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内生动力。
作为当代青年,实践队员们始终秉持“乡村振兴,建设有我”的理念,深入乡村一线,以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队也将会持续跟进清泉村乡村振兴规划与产业结构发展情况,为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找寻新动力、新方向。
7 月15日至16日,长安大学“数据赋能交通·低碳点亮边疆”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杨倩、汤皓添的带领下,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赛里木镇多个乡村,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汽车科普活动。团队以科普课堂为载体,旨在开阔乡村学生视野,激发科学兴趣,心中播下“乐学”的种
长安大学赴陕西商洛实践队柞水寻踪:孝义文化体验园解码千年“孝”与“艺” 为积极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关于“加强文物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号召,切实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的战略部署,7月14日
7月16日,长安大学赴贵州“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兴义市“铭记十日——红军长征过境黔西南历史”展览馆与兴义市烈士陵园,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传承英烈精神”主题学习活动。通过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引导青年深刻感悟信仰力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两路”精神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学思想、强信念、担使命,长安大学“陕青同行石榴情·逐梦两路砺青春”暑期社会实践队,专程奔赴青海省格尔木公路段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
为深入了解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为非遗传承和保护做出积极贡献。7月13日,长安大学“数据赋能交通,低碳点亮边疆”社会实践队前往被誉为“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的新和县加依村,开展以“守护非遗技艺,助力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