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理工大学学子三下乡:追忆历史印迹,传承红色基因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为了纪念为中国人民解放而牺牲的先烈,继承革命先辈光荣的传统,7月18日,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下乡实践团赴汉中市汉台区蚂蟥沟进行调研学习。
第一站蚂蟥沟的红色文化广场。在这里大家学习了红四方面军在汉中英勇斗争的历史,红四方面军在和陕南地下党、城固游击队的配合下,摆脱了敌军的围追堵截,并在川北点燃了大巴山革命的熊熊烈火,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为两大红军主力的胜利会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员们在红色文化广场合影留念。张锦熔 摄
第二站重走红军路,瞻仰刘光义烈士的纪念碑。红色广场距离刘光义烈士纪念碑有一个半小时的山路,山路崎岖陡峭,遍布蚊虫,但是实践团的成员们依然斗志昂扬,只为瞻仰刘光义烈士。走了大约一半的路程,成员们的体力都消耗的差不多了,值此之时,有一位成员拿出手机放起了《十送红军》“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充满红色记忆的歌声回荡在无人的山谷里,当年红军长征的景象仿佛又重现在眼前,顿时大家又充满了力量。就这样,实践团队一行人哼着歌曲往山上走去,一直走到刘光义烈士的纪念碑。
图1为成员们一行走崎岖山路。图2为同刘光义烈士纪念碑合影。李欣 摄
“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通过本次红色文化调研活动,实践团成员了解了革命前辈光荣的斗争历史,在走崎岖山路的时候,大家体会到了革命前辈的艰辛,然而大家感到的艰辛仍只是革命前辈的万分之一,新时代青年站在百年历史的聚合点上,更应该砥砺前行。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对革命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对英雄烈士最好的纪念,是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7 月15日至16日,长安大学“数据赋能交通·低碳点亮边疆”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杨倩、汤皓添的带领下,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赛里木镇多个乡村,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汽车科普活动。团队以科普课堂为载体,旨在开阔乡村学生视野,激发科学兴趣,心中播下“乐学”的种
长安大学赴陕西商洛实践队柞水寻踪:孝义文化体验园解码千年“孝”与“艺” 为积极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关于“加强文物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号召,切实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的战略部署,7月14日
7月16日,长安大学赴贵州“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兴义市“铭记十日——红军长征过境黔西南历史”展览馆与兴义市烈士陵园,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传承英烈精神”主题学习活动。通过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引导青年深刻感悟信仰力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两路”精神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学思想、强信念、担使命,长安大学“陕青同行石榴情·逐梦两路砺青春”暑期社会实践队,专程奔赴青海省格尔木公路段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
为深入了解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为非遗传承和保护做出积极贡献。7月13日,长安大学“数据赋能交通,低碳点亮边疆”社会实践队前往被誉为“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的新和县加依村,开展以“守护非遗技艺,助力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