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至7月20日,陕西师范大学“农村‘大喇叭’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调研团,前往宝鸡市八鱼镇、八鱼村、聂家湾村进行走访调研,把握农村大喇叭发展概况,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基层党音传播的时代图景。
调研团队首先来到了八鱼镇人民政府,对广播站汪继军站长进行采访。汪继军站长在基层从事广播宣传工作40余年,是一名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广播人”,他一边指着政府大院上方设置的大喇叭一边热情地为团队成员们进行介绍当前农村广播工作的开展情况。根据他的介绍,团队成员了解了当地广播布局与建设进展,以及镇广播站如何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图为王继军站长为成员们介绍镇广播站相关情况。陈鸿琛摄
接着汪继军站长为了更好地向团队成员们展示日常广播工作的操作运行状况,带领调研团队前往广播室进行参观。与想象中接满数据线的场景不同,广播室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干净整洁的工作台与小巧便捷的广播设备,墙壁上醒目位置张贴有广播室管理制度与工作规范,据汪站长介绍,这些都是各级广播站的统一标配。团队成员近距离观摩广播系统与硬件操作,切实感受到喇叭技术的更新与进步。
图为八鱼镇广播站设备展示。陈鸿琛摄
在参观结束后,团队来到了八鱼村进行走访调研,贾春兰副书记热情接待。一路上团队成员闻到阵阵果香,贾春兰副书记便向我们介绍起了村庄的桃园产业,她着重提到村里大喇叭对村庄农产品种植帮了大忙,不论是购销渠道还是种植技术,大喇叭都帮助村民们更加便捷地获取了信息。
接着,团队成员们向村民们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听到要调研村里的大喇叭,热情的村民们纷纷打开了话匣子。交流过程中,团队了解到在疫情期间,大喇叭成为了联结家家户户的情感纽带,不论是贴心的防护建议,还是自发的捐款帮扶,大喇叭的声音都在疫情寒冬为千家万户送去了温暖的陪伴,也增强了村庄集体的归属感与安全感。
与八鱼村村民们作别,调研团队又来到了聂家湾村,聂周平书记进行接待。他从广播管理、内容审查和播放时间等角度重点介绍了村里大喇叭的工作情况,并高度赞扬了调研团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意义。
图为聂周平书记为团队介绍村庄喇叭情况。陈鸿琛摄
了解完村内大喇叭基本情况后,团队成员两两一组深入农户,进行问卷发放以及交流访谈,尽管下午烈日炎炎,但大家互相打气坚持完成民意调研。根据问卷填答情况,调研团队对于农村喇叭的实际效力和应用创新有了更为直接的认知,也回归到民众的角度,对农村广播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7 月15日至16日,长安大学“数据赋能交通·低碳点亮边疆”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杨倩、汤皓添的带领下,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赛里木镇多个乡村,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汽车科普活动。团队以科普课堂为载体,旨在开阔乡村学生视野,激发科学兴趣,心中播下“乐学”的种
长安大学赴陕西商洛实践队柞水寻踪:孝义文化体验园解码千年“孝”与“艺” 为积极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关于“加强文物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号召,切实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的战略部署,7月14日
7月16日,长安大学赴贵州“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兴义市“铭记十日——红军长征过境黔西南历史”展览馆与兴义市烈士陵园,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传承英烈精神”主题学习活动。通过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引导青年深刻感悟信仰力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两路”精神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学思想、强信念、担使命,长安大学“陕青同行石榴情·逐梦两路砺青春”暑期社会实践队,专程奔赴青海省格尔木公路段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
为深入了解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为非遗传承和保护做出积极贡献。7月13日,长安大学“数据赋能交通,低碳点亮边疆”社会实践队前往被誉为“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的新和县加依村,开展以“守护非遗技艺,助力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