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计划:窑火不熄,匠心不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为积极响应对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指示,2023年7月23日至26日,陕西科技大学拾遗计划团队在陕西省铜川市围绕耀州窑开展了系列实地走访调研,并与耀州窑文化基地管委会文旅局、李家瓷坊、唐宋瓷业等相关单位及企业进行交流。
深入群众搞调研,分析数据明方向
7月23日下午,“拾遗计划”团队成员抵达铜川市区,立刻开展了街头采访和问卷调查,针对本地市民对耀州窑的了解程度、传承意愿等方面展开广泛调研,希望调研成果能为耀州窑的推广及政府相关部门的传承保护、开发利用工作提供参考。
实地探访管委会,采访交流知现状
7月24日上午,“拾遗计划”团队来到耀州窑文化旅游产业园。通过讲解员的介绍了解到产业园区以“耀州窑文化”为核心,打造“陶瓷+文旅+研学+休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新模式。
下午,团队成员与耀州窑文化基地管理委员会文化旅游局局长庞永杰进行座谈交流。庞局长向实践团详细介绍了耀州窑基本概况、发展现状及产业未来的前景规划,并带领团队成员参观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孙若鹏先生的工作室。
探千年陈炉古镇,访耀瓷非遗传人
7月25日,团队成员来到了陈炉古镇,整个古镇的建筑与耀瓷融为一体,层层叠叠的罐罐墙颇具特色。在“李家瓷坊”负责人李忠楼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李家瓷坊对耀瓷文化所做的传承和创新,以及陈炉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
随后,我们与李家瓷坊创始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竹玲进行交流,当提及技艺传承所面临的挑战时,李竹玲老师认为,目前在耀州窑领域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这也是限制其发展的最大阻碍。“作为非遗传承人,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耀州窑的学习中来,为耀州窑的发展提供新鲜血液。”
焕耀瓷文化活力,促耀瓷产业发展
7月26日,实践团走入耀州区唐宋耀瓷文化产业园,深入了解耀州窑产业链。当天,我们有幸与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唐宋陶业艺术总监梁亚萍,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崔涛和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德雍文化创始人言实进行深度交流,他们都提到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此外,言实老师还强调到要重视产品与文化的创新融合和公司的商业化发展:不仅要注重技艺的传承,还应该重视产品经济效益的提升,进而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耀州瓷行业,为其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征途漫漫,拾遗的故事仍在继续……
7 月15日至16日,长安大学“数据赋能交通·低碳点亮边疆”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杨倩、汤皓添的带领下,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赛里木镇多个乡村,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汽车科普活动。团队以科普课堂为载体,旨在开阔乡村学生视野,激发科学兴趣,心中播下“乐学”的种
长安大学赴陕西商洛实践队柞水寻踪:孝义文化体验园解码千年“孝”与“艺” 为积极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关于“加强文物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号召,切实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的战略部署,7月14日
7月16日,长安大学赴贵州“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兴义市“铭记十日——红军长征过境黔西南历史”展览馆与兴义市烈士陵园,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传承英烈精神”主题学习活动。通过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引导青年深刻感悟信仰力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两路”精神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学思想、强信念、担使命,长安大学“陕青同行石榴情·逐梦两路砺青春”暑期社会实践队,专程奔赴青海省格尔木公路段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
为深入了解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为非遗传承和保护做出积极贡献。7月13日,长安大学“数据赋能交通,低碳点亮边疆”社会实践队前往被誉为“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的新和县加依村,开展以“守护非遗技艺,助力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