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
讲大学生故事·传大学生声音
首页

深入西同鞮,探索振兴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赴合阳县同家庄镇乡村振兴实践团 2023-07-28 浏览: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讲话精神,巩固好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7月17日至7月21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赴合阳县同家庄镇乡村振兴实践团前往陕西省合阳县同家庄镇西同鞮村,开展了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产业奠基,乡村兴旺。习总书记曾在河北承德考察时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强化乡村发展的产业支撑,是当前乡村发展的重点。于是,实践团来到西同鞮村食用菌产业示范园,了解村镇企业发展的状况。菌菇养殖专家欧阳家林带领队员们走进一个个大棚,详细介绍了食用菌的栽培技术、温湿控制和目前的技术瓶颈等内容。西同鞮村党支部书记李学民告诉实践团成员,本村的菌菇产业才刚刚起步,规模目前达到了36棚,主要种植品种为花菇。走出菌菇种植大棚,有一堆废弃的菌棒,欧阳家林说目前正在考虑将这些菌棒制成生物质颗粒燃料,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并且带来更多的收入。示范园办公室的门口贴有一些公告,李书记说道:“这是贫困户增收统计表,香菇成熟后需要工人收取,可以带动村里的贫困户就业,助力脱贫工作”。缓缓走出产业示范园,队员们收获颇丰。产业兴则乡村兴,西同鞮村的食用菌产业示范园真正做到了为民增收。

1.jpg

                                                    图为调研西同鞮村食用菌产业示范园

加快发展,人才为先。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起到“领头雁”作用,是加快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在座谈会上,李学民书记说到,目前村镇产业的发展主要受限于科学技术,如何增产、如何经营管理、如何推动销售等问题,都需要技术人员出谋划策。人才需求大、人才引进难的问题成为了西同鞮村发展的“拦路虎”。同时,西同鞮村缺乏本土人才,而本土人才恰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参赛选手”,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全心全意地扎根家乡、建设家乡。目前,西同鞮村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只能请外地的技术员来解决,技术支持并不稳定。实践团成员表示,西同鞮村是西农资环学院对接帮扶的对象,今后一定会有更多的学生投身基层工作,向乡村一线流动。乡村为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人才定能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发动振兴的引擎。

本强则壮,基实则盛。坚强有力的组织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只有农村地区基层组织凝心聚力,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才能推动乡村振兴,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实践团参与西农大资源环境学院来访同家庄镇西同鞮村帮扶对接会,深入了解了目前西同鞮村发展的现状和遇到的问题。基层领导班子恪尽职守、吃苦耐劳、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书记李学民同志最让人深刻,他解决人们的饮水问题,修建产业大道,发展食用菌产业,带领着人们向前看,往前冲。尤其注重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凝人心、聚人力、闯难关,发挥党建作用,引领基层建设。在提到村子目前的困境时,李书记声泪俱下,让人动容,他的努力不会被辜负,人们终将看到他的汗水和付出。                                                图为采访村支书李学民

诗经合阳,非遗相传。合阳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有“伊尹故里,诗经合阳”的美誉。天华物宝,人杰地灵,无数非遗者深耕精神文化土壤,共建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实践团参观合阳文化馆,零距离观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馆设施完善、分类科学、功能齐全,展现了合阳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进一步了解当地文化,实践团实地走访了三家非遗传承人的住处,听他们讲述文化的历史与传承,探寻合阳的特色文化。色彩鲜艳,香气扑鼻,赵会娃同志经过多道工序制出美味可口的传统小吃—花馍;吉祥喜庆,栩栩如生,李雪桂同志通过一把剪刀、一张纸,就将朴素的愿望传达出来;排排盏盏,鲜艳夺目,崔会斌同志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让灯笼绽放新的光华。这些非遗传承人为世界留下了宝贵财富,推动群众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信,推动合阳文化的繁荣复兴。

               图片1.jpg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剪纸非遗传承人合影

图片2.png

图为采访花馍非遗传承人

三下乡实践的时光匆匆而过,而乡民的热情与淳朴却铭记于心。无论是产业、人才、组织,还是文化和生态方面的工作,我们都看到了西同鞮村干部和村民的努力。一心扑在乡村建设上的李书记、坚持热爱的手工艺人李雪桂和赵会娃、热心接待我们的乡亲们,他们都在自己的振兴路上闪闪发光。

作为新时代青年,“能吃苦,敢担当,有理想,肯奋斗”不应该只成为一个口号,我们应“自找苦吃”,为乡村的全面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马语敬 李亚鑫 计云莉
相关文章
播撒科技种子 萌发求知新芽:长安大学师生赴拜城县开

播撒科技种子 萌发求知新芽:长安大学师生赴拜城县开

7 月15日至16日,长安大学“数据赋能交通·低碳点亮边疆”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杨倩、汤皓添的带领下,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赛里木镇多个乡村,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汽车科普活动。团队以科普课堂为载体,旨在开阔乡村学生视野,激发科学兴趣,心中播下“乐学”的种

长安大学赴陕西商洛实践队柞水寻踪:解码千年“孝”与

长安大学赴陕西商洛实践队柞水寻踪:解码千年“孝”与

长安大学赴陕西商洛实践队柞水寻踪:孝义文化体验园解码千年“孝”与“艺” 为积极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关于“加强文物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号召,切实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的战略部署,7月14日

长安大学赴贵州“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

长安大学赴贵州“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

7月16日,长安大学赴贵州“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兴义市“铭记十日——红军长征过境黔西南历史”展览馆与兴义市烈士陵园,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传承英烈精神”主题学习活动。通过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引导青年深刻感悟信仰力量

三下乡|陕青同行石榴情 逐梦两路砺青春

三下乡|陕青同行石榴情 逐梦两路砺青春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两路”精神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学思想、强信念、担使命,长安大学“陕青同行石榴情·逐梦两路砺青春”暑期社会实践队,专程奔赴青海省格尔木公路段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

长安大学师生赴库车加依村:探寻非遗乐器传承,续写千

长安大学师生赴库车加依村:探寻非遗乐器传承,续写千

为深入了解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为非遗传承和保护做出积极贡献。7月13日,长安大学“数据赋能交通,低碳点亮边疆”社会实践队前往被誉为“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的新和县加依村,开展以“守护非遗技艺,助力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