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纪念我国重要史学家司马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科学院赴韩城话剧汇演文化调研队一早便前往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南乡芝川镇南的高岗上的司马迁祠墓。7月21日,团队首先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司马迁祠墓进行参观学习。这里的司马迁墓和祠修建于西晋永嘉四年(310),宋、元、明、清均有修葺,坐西朝东,自下而上,依山就势。1982年2月23日,这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穿过牌坊,走进大门,迎面是一条凹凸不平的石道,上面有车轮碾轧和风雨侵蚀的痕迹。这条大道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乃连接秦国和晋国的交通要道,后来司马迁祠修建在道路北侧,当地人便称这里为“司马坡”。
沿着司马坡向上,有一条岔道,立着木牌坊,上面书写着“高山仰止”四个大字。通往司马迁祠的这条砖石小道,共有九十九级台阶,俗称为“朝神道”。1668年,韩城县令翟世琪率领芝川民众大规模扩建司马迁祠,把有数丈深的沟填平,修筑了这条上祠之道。
快要到达司马迁祠的正门时,台阶中间出现一座砖砌牌坊,上书 “河山之阳”。走完九十九级台阶,祠堂大门赫然呈现,上方所书的“太史祠”三个大字,为韩城县令王增琪在清光绪十二年(1886)题写。这座院子是司马迁祠的主体建筑,由供司马迁后裔祭祖的献殿和供奉有司马迁全身坐像的寝宫组成。
绕过献殿和寝殿,后方便是司马迁墓,外观好像一个蒙古包。在墓冢顶端,有一棵古柏,被称为“五子登科”。在墓冢前方,有一块石碑,为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的“汉太史司马公墓碑”。
司马迁,字子长,司马谈之子,担任太史令。因为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所以受宫刑,后任中书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载了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韩城司马迁祠,见证了一个文化名城的沧桑巨变,让我们能够走进历史,感受历史脉搏的跳动。带着对历史的敬意和对文化的热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古老的秘密,领略中国古代文明的风采。
(图片1)
图为调研队成员在广场上司马迁像前合影留念(摄影:朱鑫豪)
(图片2)
图为调研队成员准备穿过牌坊(摄影:石胜琦)
(图片3)
图为上山途中对司马迁广场的俯拍(摄影:王凯昕)
(图片4)
图为司马迁墓全貌(摄影:刘国梁)
如何将 红色 教育的“盐”溶入学生成长的“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给出生动答案:让课堂行走起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该校 组织20余名受资助 学子 奔赴延安, 通过实地探访、情景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为受资助学子带来一堂生动的“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部署,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组织受资助学生代表前往延安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团在蓝田县前卫镇 大亮村 为当地儿童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团辅活动。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