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
讲大学生故事·传大学生声音
首页

西安邮电大学赴商洛助力秦绣传承与创新

西安邮电大学 2023-07-31 浏览:

当今时代飞速发展,传统刺绣也面临着数字化智能化的冲击,为护航陕西非遗刺绣——三秦刺绣,使其能在数字化洪流中稳健发展,并且能够助力三秦非遗刺绣复兴和产业振兴,吸引广大新青年奔赴基层,听取民众的声音,西安邮电大学“秦绣新创”实践团队于7月12日前往商洛市镇安县赴秦绣传承创新之约。

访谈传承人,了解秦绣现状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秦绣自古以来就以其细腻独特的刺绣技艺而闻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秦绣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为了更好地帮助秦绣发展与创新,7月12日下午4点 “秦绣新创”实践团队拜访镇安刺绣非遗传承人葛良慧老师并参观其工作室。

image.png

葛良慧老师作为这门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耐心地向大家介绍了秦绣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独特之处,并向团队成员们娓娓道来她与镇安秦绣之间的故事。在葛良慧老师的工厂里有着两千余绣娘,辐射范围包括三个县,葛良慧老师凭着一双巧手和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帮助广大绣娘创收,带动着镇安的经济发展,打开了镇安刺绣的知名度。通过与葛良慧老师的座谈,团队参与者们对秦绣的市场前景和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葛良慧老师表示,青年们的参与十分重要,他们的热情和创新能够为秦绣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image.png

参观工作室,体味刺绣艺术

访谈结束后,团队成员跟随着葛良慧老师参观了镇安刺绣的工作室。工作室内,座落着一张张宽大的刺绣架,上面栩栩如生的刺绣作品令人惊叹。葛良慧老师向团队成员全方位展示镇安刺绣的绣成品,并进行相应的讲解。在与葛良慧老师的交流中,团队成员们深刻领会到制作一件精美的秦绣作品所需要的耐心和技艺。他们深深被绣娘们对待刺绣事业如同对待生命一般的热情和执着所感动。

走访绣娘家,体察绣娘日常

在葛良慧老师介绍下,团队了解到在离镇安县四十多公里的莲池村有着这样一位绣娘领头人——常立玲老师,常立玲老师从事刺绣已有十余年,大多数绣娘选择在她拿领花和样式,已然有一定的声望和规模。在对常立玲老师的访谈中,团队了解到大多数绣娘都是一些走不出农村的留守妇女,为了节省费用,把领花发到常立玲老师家里,所有当地绣娘都到常立玲老师家领。按照刺绣难度规定交花时间,当地绣娘大多数都把刺绣当做副业,稍有空闲时间才能动手绣上一会儿。镇安刺绣发展以来虽说刺绣针法易上手,采取单面针法,但镇安刺绣价格设置较低,制作周期长,大多数绣娘渐渐减少了在刺绣方面的投入,选择外出务工和其他劳务,镇安刺绣渐有衰颓之势。常立玲老师的这份坚持在这份趋势下实属难得可贵,常立玲老师也称,在刺绣方面工作久了,每天绣花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更是对传统刺绣事业的一份热爱。

image.png

image.png

访基层组织,了解村中情况

告别了常立玲老师后,团队拜访距离常立玲老师家不远的莲池村指挥所,并采访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表示,村里大多数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妇女和孩子,妇女开拓和耕种田地基本能维持生活,选择刺绣也是家务之外的兼职,刺绣规模小,绣娘刺绣也是间断的,刺绣产业发展因此受限。

image.png

拜访文化馆,了解镇安秦绣

   为了解当地对于镇安秦绣的看法和发展规划,团队拜访了镇安文化馆,在文化馆负责人——詹春娥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参观了镇安县的非遗文化,团队成员也在詹春娥老师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慢慢深化了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对镇安刺绣的了解。在对詹春娥老师的采访中,团队了解到传统镇安刺绣已较为落后,针法和样式逐渐消沉,镇安刺绣是近几年凭借简化易上手的针法和国际背景发展起来的,在葛良慧老师的带领下才有所成就,但距离镇安真正出名的非遗文化——镇安花鼓还有着较大的差距,知名度较低,扶持力度也有所降低。詹春娥老师表示,文化馆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带领镇安非遗文化产业走出去,并将会根据团队提出建议带领镇安刺绣进一步走出去。团队成员参观完文化馆后,深化了对非遗产业的理解,并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人员表达由衷的敬佩。

image.png

拜访文旅局,咨询相关事宜

为了解镇安当地对于未来非遗文化产业和旅游等方面的问题,团队成员拜访镇安文旅局并了解相关事宜和询问相关问题。团队成员采访镇安文旅局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并据相关工作人员称,镇安非遗文化产业部分相对较为薄弱,镇安县以发展工厂提供就业和外出务工为主,非遗文化产业扶持力度相对较小,未来将推动镇安旅游业稳健发展。工作人员表示,将会选择性听取团队建议,加大对非遗文化的扶持。

image.png

参观代工厂,亲身体验刺绣

在镇安刺绣非遗传承人兼公司负责人葛良慧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参观刺绣工厂。工厂内,座落着一张张宽大的刺绣架,上面栩栩如生的刺绣作品令人惊叹。在参观工厂的期间,团队成员了解到,葛良慧老师带领下的工厂已获得大量杰出成就,悬挂着的牌匾都是葛良慧老师的勋章。在葛良慧老师的建议和教授下,团队成员亲身学习镇安刺绣的针法和体验刺绣过程。葛良慧老师称,在她带领下的学徒,真正学成刺绣不是一朝一夕,是日积月累,每一针的落脚都有着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和道理。团队成员也在每一针每一线中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真理所在。刺绣山河下的每一针一线,都要付诸相应的时间和专注力。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非遗文化下前人的智慧和心血。团队成员们也纷纷表示,将把所学所感带回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也将呼吁广大青年扎根基层,体味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更好地复兴壮大非遗秦绣。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在实践中的种种经历都使团队成员在了解到秦绣风韵、体会到陕西民间文化魅力的同时,主动思考镇安秦绣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创新中亟需做出的改变,这不仅仅是为了秦绣本身的发展越来越好,更是为了提高广大绣娘群体的总体生活质量,给助力秦绣传承的主力军们一份更好的生活保证,也能更从根本上实现陕西秦绣的源头永流。短短三天时间,深入镇安乡县,团队成员看见秦岭深处的小村庄里一批质朴的手艺人为家乡的传统工艺传承默默无闻地辛勤劳作,为工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共同努力,这份经历值得团队成员珍藏且受用终生。

 


责任编辑:李李李彦祖
相关文章
陕西工大实践团走进富平 120 师誓师旧址

陕西工大实践团走进富平 120 师誓师旧址

七月流火,初心滚烫。7 月 20 日,陕西工业大学材料工程学院 “寻迹工业抗战 淬炼时代匠心” 三下乡实践团一行,踏着先辈足迹奔赴陕西富平八路军 120 师誓师旧址。在这片镌刻着民族抗争史诗的红色土地上,青年学子以崇敬之心触摸历史温度,以赤诚之志传承革

探访杨家庄兵工厂遗址:陕西工院青年学子在红色热土上

探访杨家庄兵工厂遗址:陕西工院青年学子在红色热土上

杨家庄位于左权县芹泉镇,村庄依山傍沟而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9师于1937年11月率先在杨家庄建立了“炸弹厂”,成为八路军开辟时间最早、建成规模最大、武器制造最完备的兵工厂,在抵御日寇侵略的峥嵘岁月中,该厂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铸就了传之

“时光印记,温暖相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子赴南

“时光印记,温暖相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子赴南

为响应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部署,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桑榆影忆,岁月共话”实践团于2025年7月27日赴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南程村开展以“时光印记,温暖相伴”为主题的助老公益摄影活动。通过为乡村老人拍摄高质量生活影像,弥

“寻迹工业抗战 淬炼时代匠心”实践团:中条山之行悟

“寻迹工业抗战 淬炼时代匠心”实践团:中条山之行悟

为深入学习党史、传承红色基因。7月27日,材料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寻迹工业抗战 淬炼时代匠心”来到了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云雾缭绕的中条群峰,在抗战的岁月里,是战士眼中家的方向,也是誓死捍卫的防线。它不再仅仅是自然的造物,更升华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含情麦脉实践团:探寻关中麦作文化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含情麦脉实践团:探寻关中麦作文化与

近日, 为深挖关中麦作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共生逻辑,引导青年学子在基层实践中感悟中华农耕文明根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含情麦脉”实践团深入关中杨凌、宝鸡、铜川、西安四地开展专题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