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中旬,宝鸡文理学院“书香新时代,推普助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高新校区校园内与新疆阿克苏地区来校参加“教育部2023年‘童语同音’计划”培训的部分教师开展实践交流活动。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参训教师合影留念
活动伊始,实践团队成员与参训教师共同诵读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词。大家在诵读中感受汉字魅力,感悟诗歌内涵,增进彼此友谊。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参训教师共同诵读
随后,实践团队成员通过发放问卷、一对一访谈等形式面向参训教师调研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及存在困难,旨在为进一步改善本次培训教学实践策略提供数据支撑,也为后续的进乡村、进机关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提供案例参考。
访谈交流结束后,本次实践交流活动也就告一段落了,但对每一位实践团队成员的影响还在持续。
实践团队成员刘伯森说到,通过与来自新疆的老师们交流,我意识到普通话在跨地域和跨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面临着字词发音不准、普通话应用不熟练等问题,他们并没有气馁,而是坚持努力学习。这种精神也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意识到在面对困境时,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最终一定能到达幸福的彼岸!
实践团队成员文静说到,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这次实践交流活动的内容消化好、吸收好,多观察多思考,争取在随后的推普活动中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实践团队成员贺文悦说到,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我们必须大力推广、积极普及普通话,消除语言隔阂,推动社会交往,促进民族地区全面发展。
实践团队成员巨佳续说到,民族教师学习普通话的意义重大,能让民族地区的小孩从小浸润在普通话的语境中,更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学习,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
如何将 红色 教育的“盐”溶入学生成长的“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给出生动答案:让课堂行走起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该校 组织20余名受资助 学子 奔赴延安, 通过实地探访、情景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为受资助学子带来一堂生动的“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部署,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组织受资助学生代表前往延安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团在蓝田县前卫镇 大亮村 为当地儿童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团辅活动。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