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滚轮滚滚向前,2023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也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我国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先辈诞辰110周年,习仲勋先辈作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为了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事业奋斗了70多个春秋,做出了卓越贡献,立下了不朽功勋。2023年7月12日,“星火耀陕甘,信仰淬匠心”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来到正宁县,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将追寻他的足迹,感悟红色革命精神。
社会实践团成员来到正宁县烈士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庄严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旁边就是纪念馆,它守护着为革命而献身的人民英雄。青山绿水留浩气,苍松翠柏慰英灵。社会实践团队怀着无比敬畏的心情向烈士默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走进这个松柏环绕,绿荫满园,安静庄严的烈士陵园,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那些替我们负重前行的英雄们己经永远离开了我们。面对侵略、面对压迫.面对水火,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坚韧的革命作风,是如此让人敬畏。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参观了烈士陵园纪念馆,馆内陈列这许许多多历史图片资料和文物。看到这些实践团成员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感受到了革命先烈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宁人民无比坚定、无私奉献的精神。
随后,社会实践团来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关中特区纪念馆参观了习仲勋旧居,1962年1月正宁人民刚刚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在习仲勋的关怀下,正宁有了直通专区的敞篷班车,县政府有了一辆工作用车,建立了客运汽车站。他曾在这里接见了一位国家一级作者张俊彪,习仲勋接见张俊彪时,深情的说:"……正宁,当时叫新正,是关中分区。那里村庄我跑遍了,而且在很多村庄住过,你要是不信,随便说一个村子的地理地貌,我马上说出那个村名来;还有,如今只要是六十岁以上的人,你随便说一个人的貌相,再说他是那个村子的,我就一口能说出他叫什么名字,住在村子的那个位置,家里有几只窑洞,院里或者崖头有什么树,这人都做过什么,尤其是对革命有过什么贡献……"91年过去了,这些窑洞虽已破败不堪,但残存的生活印迹还在向世人诉说着那段如火如荼的红色往事。
社会实践团成员寻找并访问了正宁县南邑村第一任村支书吕进轩,他作为一名老党员。激动的向社会实践团讲述了习仲勋先辈在正宁县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描绘了正宁县在习仲勋先辈的伟大改革道路上的艰辛历程,描述了从以前的一穷二白到现在全面小康社会的时代发展。感慨到“两代共产党人的接力,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完成了两个时代的接力”。实践团队成员认真倾听他为改善家乡面貌努力奋斗的感人故事,探讨学习老一辈共产党员的精神,实践团成员邓雨浓作为退伍军人倾听了吕进轩爷爷的讲述,内心颇有感慨,并向老党员表述了自己的见解。最后在谈到对广大青年的寄语中“青年强则国家强,社会发展需要你们,时代的重任在你们肩上,做好时代的交接棒。”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也要勇于担当,走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制造强国的第一线、乡村振兴的第一线,把自己的成长和国家的需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如何将 红色 教育的“盐”溶入学生成长的“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给出生动答案:让课堂行走起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该校 组织20余名受资助 学子 奔赴延安, 通过实地探访、情景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为受资助学子带来一堂生动的“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部署,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组织受资助学生代表前往延安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团在蓝田县前卫镇 大亮村 为当地儿童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团辅活动。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