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论述,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7月31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赴陕西省延安市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延安市宝塔区“圣地河谷·金延安”,开展以感悟“延安记忆”,学习“镜像历史、写意延安”规划设计理念和红色革命旅游景点活化措施为中心的学习参观活动。
实践团从新延河大桥进入南门,走入老街。宽街窄巷两旁分布着特色建筑群,飞檐翘角,青砖石瓦。这条主街两侧是两条下沉的内街,内街宽窄不一,有上有下,聚放自由,形成多变的空间体验。
金延安南门景象 许佳颖摄
金延安区域处于洪水淹没区,沿着延河东侧修筑将近8米的防洪堤。金延安的开发利用这一高差自然而然地将车行系统和步行系统分成两层的空间,下层为车流路网,上层形成步行路网。在步行界面上建设商业建筑和住宅,往下自然形成下沉庭院,感受上与陕北地区特色下沉式地坑院窑的空间体验相似。这样的路网规划和街巷尺度,形成了多层次、多形态丰富的空间形态和地域特色。
“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
金延安运用立体城市设计理念,将红色文化、革命文化、乡土文化,与现代的、时尚的城市融合,创造不一样的历史街区。
南北老街中穿插的延安新华书店、邮局、老戏台、教堂等特色老建筑,和民俗风情区半下沉式的院落形态,生动体现了延安的建筑特色和地形特色,将老延安的生活风情融入进一街一巷,一砖一瓦,是延安人城市记忆、革命回忆的记忆匣。
金延安南街景象 许佳颖摄
实践团行至城市标志建筑——钟楼。它矗立在轴线交汇之地,是金延安板块的核心区。其南北轴为历史民俗轴线,东西轴为绿色现代轴线。周围分布着博物馆、鲁艺时期文化艺术陈列、著名人物雕像等,将延安的建筑营造的归属感和历史厚重感推向高潮。
以钟楼为基点回顾东西大街,东大街一组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三位陕北红军领导人率领部队下山迎接毛主席进城的主题雕塑群,赫然醒目,与西大街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走进延安的作品主题遥相呼应,将延安独特的红色文化历史中重要的一刻以雕塑的形式定格为永恒。这条主街道陈列历史革命题材,包括有延安历史上的七大领袖和延安四老,有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的表演,也有在鲁艺时期创作的白毛女话剧片段。延河老西门位置的老城门,把延安城的轮廓利用旁边的剪纸,衬托出延安老城的意向。这一尺度也与延安时期的历史的空间一致,能承载各类活动,形成丰富的多样的空间。在建筑形式上提取延安古城和本土建筑特色,提炼地方建筑材料和营造方式,写意延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金延安以红色的文化为依托,挖掘革命的、历史的、民间的题材,然后用现代绿色生态及新城市主义的理念和做法,将归属感、历史认同感融入进现代化小镇的建设,镜像历史,传承红色精神。
通过本次实地调研宣传,实践团进一步加深对延安精神和红色建筑规划的了解。接下来,实践团将继续延安之旅,追寻先辈脚步,探访红色精神。
如何将 红色 教育的“盐”溶入学生成长的“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给出生动答案:让课堂行走起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该校 组织20余名受资助 学子 奔赴延安, 通过实地探访、情景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为受资助学子带来一堂生动的“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部署,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组织受资助学生代表前往延安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团在蓝田县前卫镇 大亮村 为当地儿童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团辅活动。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