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做好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增强青年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等实践活动,7月11日至7月19日,西安航空学院计算机学院“计荡青春”非遗传承实践团已经走访陕西省文化馆曲江馆、西安永兴坊-非遗民俗街、咸阳市旬邑县文化馆、旬邑县富村以及陕西西安的涂永红剪纸传习所。经过这九天的走访调研,实践团认识到:非遗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沉淀的精神瑰宝。队员们探索了解到那些不为熟知的宝贵财产。
7月8日至10日,计算机学院张家玮老师与实践团成员们多次召开前期工作筹备会议,讨论本次社会实践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活动开展形式、个人分工以及物资预算等事项。
7月11日至7月12日,实践团来到陕西省文化馆曲江馆。在本次实践中,队员们通过探访文化馆展览、与文化馆工作人员交流等方式,队员和老师们了解到馆内展览背后的故事,并学习到陕西省的传统手工艺技能,例如陕西剪纸和陕西合阳县面花等。
7月13日至7月14日,实践团前往西安市永兴坊进行社会实践,队员们走进永兴坊-非遗民俗街,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队员们先后探访了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工作室,与传统工艺师傅进行互动交流,看到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并了解到这些技艺的传承历史与文化意义。
7月15日,实践团走进旬邑县文化馆,在文化馆吴昊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实践。展品展示了旬邑县的历史文化和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旬邑面花、旬邑咪子戏、旬邑彩贴剪纸等等。队员们通过观赏展品,了解到旬邑县的传统文化底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随后,队员们与吴老师进行探讨,讨论将图片转化为剪纸模型的创新方式。
7月16日,实践团走进剪纸之乡——旬邑富村,与旬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布艺传习所的库淑兰大师的传人——马海霞老师进行交流探讨。马海霞老师向我们一一介绍了旬邑彩贴剪纸的制作流程以及剪纸技艺,和队员们一同探讨剪纸目前在乡村的发展状况,并对队员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在拜访过程中,队员们拿出先前做好的程序设计与老师进行交流,老师十分惊喜,惊叹于科技与剪纸的结合,表示该设计对剪纸团的设计有帮助。同时也提出她们这辈人不会使用电脑等智能设备的问题。希望能通过培训、讲座等形式帮助培养老一辈人对智能设备使用的能力。
7月17日至7月19日,实团前往陕西西安涂永红剪纸传习所,通过亲自动手剪纸,了解到剪纸技艺以及剪纸手法,感受到剪纸文化的魅力。在与张军峰老师的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剪纸的发展历史、社会现状以及传承保护前景。
7月20日至7月22日,张家玮老师与实践团成员们多次召开实践工作总结会议,总结此次实践中与文化馆工作人员、剪纸传承人等讨论的问题,分析调查问卷的数据结果,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发展之间的联系以及结合。
西安航空学院计算机学院的“计荡青春”非遗传承实践团的实践活动伴随着美丽的晚霞顺利落下了帷幕。通过十五日的三下乡征程,计算机学院"计荡青春”非遗传承实践团完美地践行了“传承文化瑰宝,激发乡村活力”的活动任务,同时提高了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实践队成员表示,未来将继续关注和积极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做到青春与时代同行,坚定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乡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何将 红色 教育的“盐”溶入学生成长的“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给出生动答案:让课堂行走起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该校 组织20余名受资助 学子 奔赴延安, 通过实地探访、情景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为受资助学子带来一堂生动的“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部署,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组织受资助学生代表前往延安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团在蓝田县前卫镇 大亮村 为当地儿童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团辅活动。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