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运会纪念徽章里的故事记十四运会学生志愿者袁帅、姜冬磊、王紫婷
“朱、大熊猫、羚牛、金丝猴”不仅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秦岭四宝”,是十四运会的吉祥物,也是十四运会志愿者的激励章,它们的背后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十四运志愿者的成长故事。
十四运会开闭幕式背后的“小螺丝钉”
今年夏天,彭康书院大三学生袁帅收获了六枚具有特殊意义的纪念徽章。其中既有极具地域特色的秦岭四宝徽章,又有以中国剪纸为灵感的志愿精神纪念章。它们作为十四运会志愿者工作的纪念,均由十四运组委会颁发。是的,这就是他今年夏天经历的最有意义的事情成为一名十四运会开幕式志愿者。
袁帅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虽不善言辞,却有一颗乐于助人的热忱之心。得知西安交通大学开展了十四运开幕式志愿者的选拔活动后,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既是为了弥补过去志愿经历较少的缺憾,更是想为十四运会的成功举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了出色的完成志愿工作,袁帅在报名后全面搜集且记背了各种有关全运会的知识,笔试、面试时发挥出色,顺利成为十四运开幕式的一名志愿者。
讲到志愿工作内容,袁帅坦言与自己的设想不太一样。起初,他以为志愿服务就是引导观众入场、维护现场秩序等常规工作,实际却与他的想象大相径庭。
倒时差是第一个挑战。正式的开幕式定在晚上举行,为了演出时呈现出最完美的舞台灯光效果,袁帅等志愿者的排练时间也定在了晚上下午四五点一直到凌晨四五点,这样黑白颠倒的工作时间成为了他的一段独特记忆。在排练时,他们要接送一批批演员在排练场地与住宿地点之间不断往返。而最具挑战的是,他们需要推动重达两吨的道具车台迅速上下舞台来配合演员们排练以达到最完美的节目效果,“要么是退的太快了刹不住车,要么就是没推动,这个任务好像是自己做了一个群众演员。”
袁帅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任务是在一个傍晚,包括他在内的五位志愿者被安排给三万名观众发餐。需要服务的人数是志愿者人数的六千倍,而他们又需要在短短两三个小时之内完成分发,才能保证开幕式彩排的顺利进行,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经过任何商定的五个人却井然有序地选择了各自的岗位,统计人数、搬运餐食、分发食物,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并默契地进行配合,最终顺利完成任务,还得到组委会老师的一致认可与夸奖。
“每当回想起五个人的小组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三万人的发餐,都会有隐隐的满足感。志愿服务中,即使任务再艰巨,也从来没有一个志愿者想过放弃。”袁帅如是说。
十四运开幕式结束后,主办方为志愿者们举办了感谢会,并颁发纪念章。手握象征着荣誉的精致徽章,袁帅感到无比自豪:“通过此次志愿活动,我受益匪浅,不仅认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新朋友,还拓展了社交范围,切身体悟了埋头苦干、团结奉献、苦中作乐的志愿精神,更获得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满满成就感。”
十四运会游泳跳水馆中忙碌的“小秦宝”
今年对文治书院大四学生姜冬磊来说是特殊的一年,第十四届全运会在陕西召开,他作为志愿者参与其中,并收获了包括十四运吉祥物秦岭四宝、陕北汉中陕南的特产地图等在内的十一枚纪念章。这背后,是一名十四运志愿者拼搏的故事。
姜冬磊的家乡在河南郑州,8月初疫情再度严峻,在陕西省疫情把控越发严格的情况下,离郑返陕参加志愿服务机会渺茫。得知此情况,他从8月4日便积极联系老师,询问是否可以返回、能否提前返回西安交通大学进行隔离。幸运的是,在政策允许、全部防疫材料准备齐全以及西安交通大学和老师的全力帮助下,姜冬磊于8月13日凌晨提前返校并进行十四天隔离。
长达十四天的隔离是孤独的,但姜冬磊的心却是激动的。面对即将到来的十四运会,他不仅没有错过任何一场会议,而且积极参加线上培训、开展最佳团日活动,隔离结束的第二天便回归队伍参加志愿者岗位培训,开启了这段难忘的志愿者生活。
虽然参加过之前的游泳测试赛志愿服务,但正赛依旧有很大的变化,姜冬磊在服务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跳水赛事期间,姜冬磊在媒体转播岗位,媒体老师需要他负责二楼媒体看台一侧的收音话筒,并及时接收来自对面运动员看台的实时情况。但由于志愿者的行为规范要求,在馆内不能接打电话,甚至不能查看手机,因此如何及时接收媒体老师的消息便成为一大难题。姜冬磊想到了一个办法,每当老师有情况就直接打电话,当他感受到手机震动便迅速离开看台,来到场馆外二楼卫生间与老师沟通。这样不仅遵守了志愿者行为规范,而且能够及时处理问题。这个卫生间也成为了姜冬磊媒体工作时的“小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