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国内教育 >

那一年起,5月4日是“中国青年节”

来源:外研社 编辑:陕西大学生网 时间:2024-05-08
导读: 风鹏正举,志在九霄,凉不透青年热血。今天是 五四青年节 。 五四青年节源于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反帝爱国的“ 五四运动 ”。这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

风鹏正举,志在九霄,凉不透青年热血。今天是五四青年节

五四青年节源于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这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84e29bb8906bb7105412d40e46b55769.png

图源:共青团中央

image.png

图源:共青团中央


百年前的五四,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先锋,“青年”的概念被真正发现。而那时的青年是什么模样的?


图片


图源:共青团中央


陈独秀

图片

图源:百度百科


“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陈独秀,以令世人瞠目的举动,积极投身五四运动中。从5月4日至6月8日,陈独秀连续发表7篇文章和33篇《随感录》,为学生的爱国热情摇笔呐喊,擂鼓助威。

6月11日晚,北京前门外“新世界”正在放电影,一个白帽西装的中年男子,突然掏出传单,从楼顶撒向人群,散发传单者当场被捕。警方审问后得知,这位散发传单者,竟是北京大学前文科学长、新文化运动中最有影响力的刊物《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96天后,他才在社会各界营救下出狱。

早在五四运动之前的数年里,陈独秀一直以笔做武器,呼唤变革。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率先擂起了新文化运动的隆隆战鼓:“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李大钊

图片

图源:百度百科


五四运动前夜,李大钊在《晨报》上著文,指出了青年运动的正确方向。五四运动爆发后,李大钊亲自投入并参与领导这场伟大斗争

1919年9月、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第六号上连续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1920年3月,李大钊带领19名学生,在北大发起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5年8月,李大钊离开北大,从图书馆走向广场,成为职业政治家,负责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工作。1927年4月,李大钊被北洋军阀判处绞刑,慷慨赴义。

李大钊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大量文章和演说,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在这片土地上传播。


鲁迅

图片

图源:百度百科


作为五四精神旗手之一,鲁迅并没有亲身参加运动,但他对青年学生的举动十分关心,“怕青年不懂得反动势力的狡猾与凶残,因而敌不过反动势力”。

1919年1月,鲁迅在《新青年》上撰文:“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4个月后,春光明丽的天安门广场前,3000名青年学子,如鲁迅所说的那样“在黑暗里发一点光”,并最终汇成了五四运动的熊熊炬火

1912年,他应蔡元培之邀到教育部任职。来到北京后,等待鲁迅的,是北洋军阀混战,各种政治丑剧愈演愈烈。鲁迅对此失望至极。在老同学钱玄同多次邀请下,鲁迅答应为《新青年》写文章。


毛泽东

图片

图源:CCTV国家记忆


五四运动期间,毛泽东领导了湖南的群众运动。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在北京散发传单时被捕,全国各界立即掀起营救陈独秀的运动。毛泽东也加入营救行列。

他在《湘江评论》创刊号发表了重要文章《陈独秀之被捕及营救》,文章在介绍了陈独秀被捕经过和全国营救陈独秀、盛赞其几年来提倡新思潮的功绩后表示:“我们对于陈君,认他为思想界的明星。……陈君原自说过:出试验室,即入监狱;出监狱,即入试验室。又说:死是不怕的。陈君可以实验其言了。”

从办《湘江评论》起,毛泽东在进行社会政治等实际组织活动的同时,从事着革命的新闻工作、政论工作和思想理论工作,这些工作都取得辉煌的成绩,是他早期革命活动史上的重要一页。

这些战士战斗得那么长久,那么顽强,那么勇敢,而且一正如各种色彩的观察家所承认的,就连蒋介石总司令自己的部下私下也承认的一从整体说来是那么无敌,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使他们那样地战斗?是什么支持着他们?他们的运动的革命基础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的呢?说令人难以置信,是同中国的那部充满折中妥协的历史比较而言的,但他们却身经百战,经历过封锁、缺盐、饥饿、疾病、瘟疫,最后还有那6,000英里的历史性“长征”,穿过中国的12个省份,冲破千千万万国民党军队的阻拦,终于胜利地出现在西北的一个强大的新根据地上


从前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满腔热血,看到了苦卓绝,看到了深情重义,看到了责无旁贷。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同样肩负着建设祖国、民族复兴的重任。我们应在实践奋斗中将可贵品质传承下去,在奉献价值中将高尚精神弘扬开来。

责任编辑: 陕西大学生网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