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程大学:守护黄河安澜,助力生态高质量发展(一)
2023年7月19日,西安工程大学“守护黄河安澜,助力生态高质量发展”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11人来到河南省三门峡市。在三门峡市人民政府、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力协助下,实践团队来到“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实地参观,了解大坝的建造历史,学习关于黄河治理的相关知识。
黄河北来,奔腾东流。她在中原大地留下了诸多吉光亮羽,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讲述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辉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简称“‘两山’理论”),领略大国工程风采,实地感受当地黄河治理成效。7月19日,西安工程大学“守护黄河安澜,助力生态高质量发展”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11人来到本次社会实践第一站,河南省三门峡市。在三门峡市人民政府、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力协助下,实践团来到“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参观学习。
图为登大坝前与明珠集团团委副书记合影
在乘车去三门峡大坝的途中,黄河明珠集团团委副书记郭慧向实践团讲述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历史与运用历史,说明表达了黄河明珠集团的发展历程及治黄愿景。时值黄河主汛期,集团以“时时放心不下”的高度责任感,主动担当作为,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生动实践中做出了贡献。
一部治国史同时也是一部治黄史,中华民族自诞生之日起便竭力寻求与黄河的相安和解。在黄河三门峡展览馆讲解的带领下,实践团了解到,三门峡工程是“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重点工程中唯一的水利项目,也是建国初期国内修建的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机械化程度最高的水利枢纽工程。在没有前人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在当时综合国力还相当贫弱的历史条件下,在苏联专家中途撤退半路撂挑的艰难处境下,工程建设者在党的领导关怀下,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不服输的斗争精神和自立自强的坚毅品格,攻坚克难、闯关夺隘,创造了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多泥沙河流上修筑大坝的历史,也创造了无数至今仍让人惊叹的工程奇迹和创新成果。
图为在黄河三门峡展览馆参观学习
图为黄河三门峡展览馆内文献资料
图为三门峡大坝模型
自1957年建成以来的66年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不负重托、不辱使命,践行着黄河岁岁安澜的使命和担当,在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发电、调水、调沙、减淤、生态、科技、文旅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综合效益,作为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和水沙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多泥沙河流综合治理与开发贡献了中国方案。
大坝上有一处“一步跨两省”的界碑,原来是山西与河南的省界线。来到堤坝底部观如今的黄河,碧波粼粼,一望无际,似天池银河。两岸青山绿树,绵延不断,山光水色,相映如画。从下往上看,8个红色的大字格外鲜艳夺目——“黄河安澜,国泰民安”。
图为“一步跨两省”的界碑
图为“黄河安澜,国泰民安”
近年来,三门峡市实施“铸魂、健体、强基、固本”党建四大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成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学习载体,人们纷纷来此参观学习,接受精神洗礼。实践团成员们积极投身于此,在劳动中促成长,在黄土中养沉淀,在这样充溢汗水与充满意义的实践活动中,领略着母亲河与日月齐辉、磅礴奔腾的浩大气势,感受着大河儿女不畏困难,砥砺前行的坚毅精神。“百年大党正风华,忽入三门自安澜”——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讲好黄河故事,西安工程大学实践团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