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长安老人的记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赴西安市长安区
秦中自古帝王州。广阔富饶的关中平原孕育了十三朝古都——西安,同时也形成了大量历史村镇,这些村镇地域特色鲜明、历史底蕴厚重,千百年来一直拱卫、滋养、服务着古都,也是世代生活于此的乡党的记忆根脉所在。然而,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长期聚焦于古城、大遗址等对象,许多仍有价值的乡村文化遗产未得到较好地保护,面临破坏或持续衰败。
为更好地推动乡村非名录文化遗产调查研究,助力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乡村全面振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于近日前往长安区子午街道,开展本次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和相关调研工作。
本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
本次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于子午街道百塔寺村活动中心举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安区、子午街道、百塔寺村相关领导和负责人,建筑学院北斗乡村建设研究服务团队以及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参与本次活动。
启动仪式圆满完成后,实践团成员继续前往百塔寺村与抱龙村,进行观摩学习与参观调研。
在百塔寺村,村党支部书记赵永均热情地介绍近年来百塔寺村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村内特色产业发展状况。实践团成员参观村内的特色民宿,并与赵书记积极交流民宿装修和村庄营建中运用的乡村文化特色。
赵书记为实践团成员讲解
赵书记为实践团讲解当地民俗文化
之后,跟随赵书记的脚步,实践团成员前往百塔寺村的手工特色酿醋工坊进行参观。醋坊店主张老伯热情地邀请大家品尝他所手工酿制的纯梁醋,并带领大家进入酿醋地窖参观。在与张老伯的交流中,实践团得知张老伯坚持全程手工酿醋,但由于经济效益和技艺传承人空缺等问题,这项珍贵的酿醋手艺却可能将遗憾面临失传。
实践团成员与张老伯共饮手工酿醋
张老伯为实践团讲解酿醋过程
参观完手工酿醋工坊后,实践团成员便前往拜访百塔寺村的核心文化标识百塔寺,欣赏百塔寺内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的千年银杏。
实践团参观百塔寺
实践团走出寺院,偶然发现村民活动广场上,寺内一位僧人正为村中老人剃发。仿佛印证着百塔寺村寺村一体、僧俗一家的文化传统,展现了一幅寺庙宗教文化、民族信仰与乡村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的美好图景。
百塔寺僧人为村内老人剃发
告别历史悠久的百塔寺村后,实践团成员们前往另一座历史底蕴深厚的村落——抱龙村,开始参观学习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相关调研工作。
实践团参观学习抱龙村
抱龙村作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北斗团队深耕多年育成的成功硕果,拥有许多文旅融合发展的优秀实例和乡村营建的优秀成果,现村内运营有多家特色民宿,同时村民自主搭建的“龙墙”、乡土元素与废弃石材结合建造的抱龙聚场也成为抱龙村的文化地标……在抱龙村,优秀的乡村文化得以赓续和发展,曾经消逝的文化遗产在乡村更新中逐渐被发掘和利用,实现了乡村文化的再发掘,村民记忆与情感的再延续。
实践团成员实地参观抱龙村优秀乡村营建成果,并向村民发放乡村文化遗产与乡村文化记忆相关调查问卷,与村内老人进行访谈,了解村内乡村记忆挖掘与保护现状和乡村文化遗产存续情况。
实践团成员与村民进行调研访谈
在接下来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将奔赴乡村、到“田野”中去,走进乡村、向乡村学习。实践团成员将利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充分而详实的乡村调查,挖掘乡村文化遗产潜藏的情感认同与文化记忆,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乡村振兴事业献智献策。
青年的命运,从来都与时代紧密相连。在广袤的乡村热土上,实践团成员们将用最美好的青春书写着奋斗故事,定格青春的灿烂,诠释着新时代新青年的使命与担当“以我之青春记录文化之青春,以我之奋斗描绘乡村之壮美”!
参与实践活动人员集体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