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西建大学子三下乡:追寻乡村建设足迹,与民共承记忆

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编辑:张戎韬 于优 时间:2024-07-22
导读: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18日,前往长安区子午街道抱龙村和太乙宫街道开展乡...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18日,前往长安区子午街道抱龙村和太乙宫街道开展乡村建设工作,实地探访乡村建设环境,学习已经落地建成乡村营建项目,汲取驻村规划师的建设经验,并对后续改进工作建言献策。

图片1.jpg

(图为四皓村文化标识墙)

早晨,团队来到抱龙村,探访抱龙村乡村建设前期实践成果,学习并总结经验。

首先是到抱龙村的抱龙广场进行参观学习。

图片2.jpg

(图为抱龙村抱龙广场)

随后,团队成员参观了抱龙村标志性的文化建筑景观——龙墙

团队学习到该龙墙是“与民共建”的。村民参与砌筑的龙墙,不仅弥补了村民对“抱龙无龙”的遗憾,也为村庄书写了新的文化篇章,加深了村民的归属感。


图片3.jpg

(图为抱龙村龙墙)

团队深入抱龙村村民家中参观,探寻乡建文化记忆,并且找到许多属于时代的痕迹。同样也反映出了乡村建设中开始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匠人”,工匠精神逐渐被唤醒,在褪去浮躁开始追求卓越的过程中,乡村工匠们发挥自身的特长,找回了工匠自信,实现了自我价值,这不仅带来了精美的建设成果,帮助家园空间变得更加精致而又富有特色,同时也感染了村民,激发了村民主体性,促进了他们思想观念意识的转变,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共筑乡村美好未来。


图片4.jpg

(图为村民家中的文化记忆景观)

下午,实践团队来到第二个目的地——四皓村。

四皓村,地处秦岭北麓,翠华山脚下。秦末汉初,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四位隐士因不满秦始皇暴行而隐居于商山,世人称其为“商山四皓”,由此奠定了四皓村不同寻常的人文气质。


改.jpg

(图为四皓村文化广场改造项目)

团队深入挖掘同四皓隐逸文化相关的诗词、图案,并将梅兰竹菊这些传统中象征君子美好品质的植物融入设计与植物搭配中,通过现代的方式精心呈现,向古代文人的智慧与风骨致敬。

改1.jpg

(图为四皓村村民自家门前建设的院落)

随后,团队步入村民家中,探访四皓村当地村民的院落,感受历史文化记忆的同时,了解村民对建设的需求和看法,在后续乡村建设中,能让村民们有更好的体验,做到“与民共建”的同时,让乡村建设能真正融入到每一位村民的生活中和他们对家园的情感里。

 

图片5.png


图片6.png

图为北斗工作室驻村规划师进行的更新方案)

在村庄农宅的提升中,团队成员向驻村规划师学习。他们设计立足关中民居“青黄古调”的美学特征,对立面进行米黄色真石漆喷涂,对裸露的彩钢棚进行岩棉彩钢板的密封处理以及灰色涂料的喷涂。他们在设计中通过进行多轮共同商议确定最终颜色——“青黄古调”。该选择恰恰是彰显三秦风韵。

图片7.png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改造设计意见交流)

本次实践活动,实践团队来到了长安街道和太乙街道的两个村庄,学习了乡村营建的方式方法,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乡村建设振兴之路——“与民共建”。团队成员在此次调研探也发现了,“工匠”正越来越多的从乡村复现。工匠精神的回归,不仅是对精工细作的建造传统的致敬,更是中国乡村由脱贫攻坚走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

 

图片8.jpg

(图为团队成员在四皓村调研)

责任编辑: 张戎韬 于优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