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西外学子三下乡:黄芪助乡 语桥通心

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 编辑:杨雨欣 时间:2024-08-25
导读: 为了深入探究普通话与方言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独特作用,促进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普”润乡村,“语”你同行——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于2024年7月13日,前往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马蹄沟,探访中国黄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旨在通...

为了深入探究普通话与方言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独特作用,促进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普”润乡村,“语”你同行——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于2024年7月13日,前往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马蹄沟,探访中国黄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访谈,了解普通话与方言在黄芪产业中的实际应用,见证语言如何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地方与全国的桥梁。这次实践活动不仅是对语言力量的一次深刻体验,更是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的一次生动展示。

微信图片_20240716210723.jpg

图为实践团与公司负责人合影

 

实践团成员在黄芪生物研究院负责人的引导下,开始了深入的访谈。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公司通过“采购帮扶、就业帮扶、仓储帮扶”等一系列措施,为乡村振兴注入企业能量,切实履行企业责任。

在“采购帮扶”方面,中国黄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走进农户家中,一些农户主动将黄芪“送上门”,但更多的时候是公司主动上门采购。这种亲近农户的做法,不仅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也促进了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在与农户沟通时,公司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切换普通话和方言。黄芪种植主要由当地人负责,且以老年人为主,与他们使用普通话沟通可能较为困难,因此公司较多地使用方言。这种语言的灵活运用,不仅拉近了企业与农户的距离,也提高了沟通的效率。

在“就业帮扶”方面,该公司搭建起农户与现代化生产的纽带。从基建期开始,公司就招收当地农民工,而到了成熟期和运营期,更是广泛招收周边县域和子洲当地村落的农户作为工厂工人。在与工人们交流时,公司也采用方言,这不仅有利于拉近距离,也提高了沟通效率。通过这种方式,公司不仅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也为他们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平台。


微信图片_20240716210659.jpg

图为公司负责人接受采访现场

在“产品销售”方面,该公司负责人表示,黄芪产品的客户群体并不局限于当地。无论是零售产品、C端产品还是黄芪原材料,都是面向全国并且在线上线下均有销售。而销售过程中,公司也灵活自如地切换普通话和方言,以便更好地进行交流。负责人强调,普通话在全国有着较高的普及率,使用普通话来推广黄芪文化,能够为黄芪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有助于打开全国市场。同时,负责人也透露,公司高层主要由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构成,在高层会议以及正式场合中,他们被明确要求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这种规范的语言使用,不仅体现了企业的专业性,也为企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保障。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黄芪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也体会到语言在企业发展与农村沟通中的桥梁作用。普通话和方言的灵活运用,不仅促进了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也为黄芪产品走向全国铺平了道路。

责任编辑: 杨雨欣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