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匠心绘纸伞,非遗映古今|长安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荥阳村探寻

来源:长安大学“观滇西乡村振兴·筑民 编辑:李奕彤 时间:2024-07-28
导读: 匠心绘纸伞,非遗映古今|长安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荥阳村探寻乡村振兴发展足迹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4年7月16日,长安大学“观滇西乡村振兴·筑民族复兴之梦”暑期社会实践队...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4年7月16日,长安大学“观滇西乡村振兴·筑民族复兴之梦”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云南省腾冲市固东镇荥阳村,沿着百年前工匠们锤炼的痕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的保护及传承。

image.png

实践队员抵达荥阳村

追溯时光足迹,体会独特魅力

荥阳自然村位于固东镇甸苴村,荥阳村制作油纸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相传在明清时期,这里的每家每户都做油纸伞,至今已经有九代人接力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实践队员们走进云南省腾冲市固东镇荥阳村,在村支书的带领和介绍下,队员们了解到荥阳油纸伞制作工艺精湛,花型美观,色彩鲜艳,桐油光亮,具有抗水耐温,挡风力强,小巧精致等特点,展现出浓郁的传统民间工艺特色。

image.png

image.png

实践队员观察和体验油纸伞

探寻纸伞秘密,深挖制作过程

为深入了解油纸伞的前世今生,队员们走进荥阳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郑传辉的家中参观学习。通过认真观摩学习,成员们对油纸伞的发展历程、文化特点、工艺流程和精神根脉有了新的认识,也学习到其所用器具、历史、人文等知识,更从展示出的作品中领悟到了坚守匠心的力量。

郑师傅为实践团成员展示了伞架、伞杆、伞面的制作过程,讲述了他与油纸伞的故事,还结合自身经历,提到了传承工艺过程之中遇到的阻碍与机遇。他表示会在国家好政策的扶持和帮助下,坚持诚心、耐心和恒心,继续将油纸伞这一非遗传承好。

实践团成员深切地感受到了油纸伞的独特魅力,也体会到传承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守住非遗根脉的坚定初心,被工匠精神深深打动。这些美丽的油纸伞历经了千年的风霜,仍然焕发着迷人的光彩,而且因为经过了时间的打磨和岁月的沉淀,更加生出了厚重质朴的文化力量。

image.png

伞杆的制作过程

image.png

伞骨的制作过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有广阔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长安大学的实践队同学们也将努力探索,积极实践,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有效机制建立的基础上,做好油纸伞非遗文化的传播者,让更多的人感受技艺之美、匠心之美,感知传统之美、生活之美,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 李奕彤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