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理学子”遇见“老腔艺人”|让青春活力与岁月沉淀情深对视
不忘本来,开辟未来,善于继承、不断创新。秉持“传下去”“活起来”的信念与情感,西安理工大学“筑乡扬遗”社会实践队,立足非遗传承研究视角,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自信,力求探寻华阴老腔的独特魅力,以推动华阴老腔这一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发扬与传承。
7月22日,实践队员们走进华阴市迷胡剧团与“喜民班”十一位老腔艺人们进行沉浸式采访。“喜民班”成立于1980年,几十年来一直活跃在秦晋豫一带,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老腔艺术风格,是目前华阴老腔皮影的中坚力量。60余年来,在非遗传承之路上,“喜民班”足迹遍布海内外,并屡获大奖。先后与世界琵琶大师吴蛮、谭维维等合作,打造了《给你一点颜色》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精彩亮相春晚、博鳌论坛等重大场合。
主唱张喜民老师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60余年来守正创新,致力于将老腔由封闭式艺术表现形式,创新为开放式表现形式,使老腔的艺术在视听觉审美价值上均得以提升,并通过大量实践总结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传习模式,让老腔与多个曲种碰撞、融合,走出了老腔传承的新路径,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老腔文化,让老腔文化青春化。
在采访过程中,老腔艺人们言语朴素,情感真挚,实践队员们深刻感受到,这群加起来逾700岁的“摇滚老人”们,如今虽然奔波于各地表演华阴老腔,但表面的光鲜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老腔的传承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困境。“如今,能沉下心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少之又少,许多来找我学老腔的人都因为苦累渐渐放弃了”,张老师无奈的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流行音乐,即使我的孙子在学习老腔,但某种程度上是被迫的,而不是自觉的”。
华阴老腔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音乐之一,作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传下去”是一辈又一辈老腔艺人们最朴素的心愿,“活起来”则是我们新时代青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让我们跟随实践队的脚步
深入了解“喜民班”老腔艺人们的传承故事
让我们一起在华阴听他们说
张喜民,男,汉族,1947年生,陕西华阴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在采访时张爷爷慈祥地说,“每一句歌词都有每一种意思,希望大家了解更多华阴故事,近距离感受华阴老腔之美。”
张全四,男,汉族,1948年生,擅长手木,他坚定地说:“要将自己积攒的技艺传承下去对得起国家与祖宗。”
张拾民,男,汉族,1952年生,“喜民班”风铃梆子手,在队员们的采访中他深情地说:“需要更多有梦想的人学习老腔。”
刘西仓,男,汉族,1952年生,“喜民班”板胡手,他心中怀揣着对华阴老腔无尽的热爱与期许,他说道:“希望老腔走出华阴走向全国。”
贠玉堤,男,汉族,1946年生,78岁高寿的他仍以满腔热情活跃在团队之中,担任着低音二胡这一角色,以其深厚的功底为每一次演出增添了深沉浑厚的韵味。谈及自己倾注一生心血的老腔艺术,贠爷爷眼中闪烁着不灭的热情与坚定。他如是说:“我们做老腔很开心,希望更多人关注。”
张秋亚,女,汉族,1959年生,65岁的张奶奶但团队中仍以其精湛的技艺敲打着大锣小锣。谈及老腔的现状,张奶奶的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她感慨地说:“我很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喜爱华阴老腔。”
张新民,男,汉族,1955年生,作为喇叭手的张爷爷以精湛的演奏,为华阴老腔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在谈及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时,张爷爷满怀热情地表示:“欢迎更多的人来到华阴,了解老腔。”
孙文华,男,1965年生,“喜民班”中的月琴手,在采访中他呼吁道:“希望更多人能够传承非遗经典,弘扬传统文化!”
王华鹏,男,汉族,1957年生,作为“喜民班”中不可或缺的板胡演奏大师,他对华阴老腔的未来寄予厚望,面对采访时他深情道:“欢迎更多的年轻血脉加入,把华阴老腔传承下去。”
张建存,男,汉族,1958年生,“喜民班”二胡手,年仅“66岁”的张爷爷说:“祝华阴老腔发扬广大。”
杨华安,男,汉族,1958年生,以精湛的技艺在“喜民班”担纲二胡演奏的重任。谈及华阴老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他满怀深情地表示:“华阴老腔不能流失,想传承就需要年轻血脉。”
台前张扬豪放,台下沉默寡言,老腔艺人们简单朴素,勤恳踏实,他们不会用过多的言语表达,却总是露出淳朴热情的笑容。他们没有华丽唱腔的炫技,只有那凝结着农民生活智慧和生命激情的原生态力量......
自家的木凳、自制的琴弦、口耳相传了千年的唱词唱腔、平均年龄七十有余的老腔艺人们挽着裤腿,叼着烟袋,或席地而坐,或蹲在板凳上,时而仰天长吼,开怀大笑,时而四下挥舞,用力跺地。自然的表演,再现着黄土地之上最真实自然、坦荡朴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