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山到基层,为秦岭生态保护注入“西农力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响应国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号召,积极践行党的二十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2024年7月至8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赴秦岭调研保护珍稀植物队”开展了实地考察调研与宣讲教育活动。
在此期间,团队成员从校园出发,立足于专业知识,既深入高山峻岭,也步入田间地头,在观察中思考,在行走里收获,以青年的视角观察问题,以青年的话语传播思想,上好了一堂“行走在秦岭腹地的生态课”。
深入秦岭腹地,调研珍稀植物并发现相关保护问题
怀揣着对植物鉴定保护的热情,调研团成员前往高山草甸、火地沟、长安河畔等地进行实地拍摄考察。通过查找检索表、翻阅图鉴等手段对所见植物进行鉴定,同时进行分类、整理工作,并及时记录下考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后续珍稀植物保护宣传活动提供了实践支撑。
实地调研结束后,队长表示:“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深入秦岭地区,在老师的带领下发现了不少秦岭重点保护植物,并记录了其发现地点、周围环境等信息。生态环境保护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深刻体会到,人与植物从来不是两个割裂的个体,我们应该与其和谐共处,切实保护珍稀植物,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走入农林水局,进行植物保护宣讲并交流有关经验
踏着清晨的朝阳,调研团的成员们从学校启程,奔赴宁陕县农林水局展开秦岭珍稀植物鉴别及保护宣讲。
首先由队长向大家汇报在秦岭调研中遇到的珍稀植物的具体信息,包括名称、形状与海拔等,并总结调研团所发现的珍稀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图为队长在给农林局工作人员汇报调研情况
汇报结束后,参会人员就秦岭地区珍稀植物保护与利用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深入讨论。其中研究病虫害防治的工作人员提出,可以从珍稀植物的药用价值出发,通过人工栽培提高种群数量,并详细讲述了农林水局人工培育红豆杉等植物的过程,但这种方式仍面临着提取物含量不足等问题。
图为队员和老师亲自动手制作植物标本
会议后,调研团成员向工作人员展示提前制作好的植物标本,并请他们亲自尝试压制标本。参与成员热情高涨,在实践后提出希望在局里采取这种方式,建立一个植物标本库。
深入基层群众,普及珍稀植物知识并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接下来,调研团深入基层群众,赴宁陕县渔湾村进行秦岭珍稀植物鉴别及保护宣讲。
图为农林局工作人员教大家辨认植物
在农林水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调研团成员和当地居民深入山林,沿途进行珍稀植物鉴定及保护知识的普及。返回村中,调研团成员针对秦岭地区生态特点和部分珍稀植物进行宣讲,呼吁大家行动起来,携手保护秦岭生态环境。最后,在调研团成员的指导下,居民们在欢笑中体验了植物标本的制作过程。
通过此次实践,提升了当地居民保护珍稀植物、保护秦岭的意识,对于助力秦岭地区的生态建设工作起良好宣传作用。同时,调研团成员深刻认识到向大众普及珍稀植物保护的重要性,坚定了为秦岭生态保护工作贡献“西农力量”的决心。在此期间,调研团将所见所想整理为书面报告,将会在后续工作中为当地政府建言献策。路漫漫其修远兮,调研团将会一步一个脚印,用青春谱写秦岭生态建设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