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黄河科考队探秘席芨滩巨型滑坡,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献力
为深入了解黄河上游滑坡灾害分布、形变特征及活动情况。长安大学赴黄河流域“黄河科考,强国有我”暑期社会实践队上游队第一分队于2024年8月9日上午,启程前往贵德县进行实地考察。在张成龙老师的指导下,实践队员们对席芨滩巨型滑坡进行了详尽的调研。
贵德盆地是黄河上游地区滑坡发育较密集的区域,盆地四周被断裂所围限,西至龙羊峡和瓦里贡山,东至松巴峡和扎马杂日山,北部为拉脊山,南侧为巴吉山。席芨滩巨型滑坡位于贵德盆地中部黄河北岸,在历史时期曾发生过失稳滑动,导致黄河改道并威胁到当地的生产生活安全。
实践队王昊向其他成员介绍席芨滩滑坡特征:“席芨滩巨型滑坡可分为四个发育期次。Ⅰ期滑坡特征为滑距较短、宽度较大,滑坡后壁高差约300米。滑坡后壁仅西侧部分得以保留,东侧滑体被Ⅱ期滑坡滑体覆盖。Ⅱ期滑坡为当前滑坡主体,滑体向东南方向推动黄河古河道。Ⅲ期滑坡由Ⅱ期滑坡滑体解体后形成,1872年曾发生过大规模失稳。Ⅳ期滑坡位于Ⅱ、Ⅲ期滑体前缘与黄河漫滩交界处,形成多个现代小型滑坡崩塌。”
实践队指导教师张成龙老师向实践队员们讲解了滑坡隐患的分类方法,指出:“滑坡根据‘形态区分、形变判识’可分为斜坡变形区、复活历史变形破坏区、稳定历史变形破坏区和潜在斜坡变形区。不同类别的滑坡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以减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张成龙老师进一步解释道:“我们考察的席芨滩滑坡属于复活历史变形破坏区。这类区域历史上曾发生明显变形,整体呈圈椅状,滑坡后壁明显,坡体存在多级台坎,显示出复活变形的迹象。”
实践队员认真听取了张成龙老师的讲解,并结合自身所学知识积极提问,深入思考。通过此次考察,他们对黄河上游复活历史变形滑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滑坡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复活历史变形破坏区可能对滑坡区域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威胁,实践队通过与当地居民交流以及实地考察后了解到,席芨滩滑坡目前仍存在活动迹象,后缘发育有拉张裂缝,在强降雨等极端条件下可能会导致滑坡体加速变形。
8月9日下午实践队来到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参观考察,在张成龙老师的带领下,实践队员参观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了解贵德地区地质发育情况。然后前往丹霞地貌近距离观察,了解不同地层分布特征。
长安大学黄河科考上游队本次贵德之行,对席芨滩巨型滑坡历史、形变特征,贵德地区地质环境进行了重点考察,取得了重要成果。下一站实践队将前往龙羊峡水电站上游继续考察黄河上游地区大型滑坡,继续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