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科考队深入黄河流域,重点考察军功滑坡现象
为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增加黄河流域的工程建设和保护力度。2024年8月11日,长安大学黄河科考队沿黄河一路向南,抵达位于拉加镇的军功滑坡。早在启动仪式时,彭建兵院士就重点强调了军功滑坡的重要性,因此科考队成员今天对军功滑坡进行了重点考察。
军功滑坡位于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拉加镇曲哇加萨(军功)村黄河南岸。近2.5公里的岸坡即为军功巨型老滑坡,呈北东—南西走向,整体呈宽簸箕形。整个坡体发育有3至6级滑移台坎,横向上台面不连续,高程也不一致,台面宽度从数米至数十米不等。其中最后缘滑移平台形成一系列东西走向的“碟”形汇水洼地,洼地底部可见汇水痕迹,芦苇等喜水植物生长茂盛。
在考察过程中,考察队成员发现滑坡坡体上的建筑物及公路遭受了滑坡巨大牵引力的严重破坏,并且做了详尽的记录。图2中显示了相关情况:图a中,行人道在坡体崩塌的影响下,出现了宽约30厘米、长约5米的裂缝;图b显示,人行道与公路的交界处因地面变形,形成了高约20厘米的位错;图c展现了公路外缘的坍塌现象;图d则显示了公路外缘的张裂现象;图e中,凉亭出现了明显的倾斜;而图f则记录了位于滑坡体内的电线杆的倾倒情况。

在考察过程中,科考队成员对滑坡造成的破坏进行了详细的拍照记录。带队老师及队员们充分利用手掌、矿泉水瓶等作为标定物,收集了关于滑坡对道路损坏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将为后续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和基础。

在考察过程中,张成龙老师对滑坡的变形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滑坡区的变形特征非常明显,结合微地貌差异和变形活动的迹象,研究团队将老滑坡区划分为四个变形段,并由此识别出四个新滑坡,即H1至H4滑坡。根据天然工况条件,这四个新滑坡总体上处于基本稳定状态;然而,在暴雨和地震等不利气候条件下,它们的稳定性则会降至欠稳定或不稳定的水平,意味着在不利工况下,四个新滑坡的稳定性可能进而减弱。后续的预警研究显示,军功滑坡的预警等级介于Ⅲ级至Ⅳ级,属于较高风险等级,需及时采取后续防治措施。

随后,科考队成员利用无人机技术对军功滑坡进行了影像数据采集,为进一步研究滑坡的形变特征做好准备。无人机的高效和精准能力能够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影像,为分析滑坡的动态变化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些影像数据将有助于科考团队开展更深入的地质分析,了解滑坡区域的微地貌特征和变形趋势,以便制定相应的监测与防治措施。

科考队的重点考察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和保护这一独特的地质现象,也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工程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科学基础。通过对滑坡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系统研究,科考团队希望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和科学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