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西外学子三下乡:精细服务暖民心,协同共治焕生机

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 编辑:马露榕 邵珥晴 时间:2025-08-02
导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如何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成为重要课题。《“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要“健全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推动社区服务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如何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成为重要课题。《“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要“健全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推动社区服务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此背景下,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和滨路社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聚焦多元服务供给与治理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区治理新路径。近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河滨路社区,实地探访其在社区建设中的创新实践与成效。

走进社区,分区清晰的服务空间与暖意融融的人文氛围相映。作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阵地,工作室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服务,依托专业心理学知识,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心理讲座、一对一心理咨询等公益服务。“很多家庭矛盾的根源是沟通不畅,我们既要解‘心结’,更要播‘心种’。”社区负责人徐书记介绍,工作室创新构建“四位一体”工作体系,针对性开展亲子关系调适、青少年情绪管理等活动。在这里,每一次耐心倾听都在化解焦虑,每一场专题讲座都在传递温暖,潜移默化中筑牢了社区和谐的心理防线。

7.221.jpg

图为河滨路社区心理工作室  陈静涵 供图

从"心"出发,向"新"而行。23平方米的"星暖驿站"虽小,却承载着城市温度。自2023年11月启用以来,驿站配备微波炉、饮水机、应急药箱等设施,为快递员、外卖骑手、环卫工人提供热饭、充电、歇脚等贴心服务,被亲切称为"第二个家"。驿站更成为治理创新的纽带——社区组建"河滨先锋"志愿服务队,引导新就业群体发挥"移动探头"优势,兼职网格员与食品安全监督员,参与入户走访、隐患排查等工作。创新"服务—积分—兑换"机制,联动"爱心银行"将志愿服务时长兑换为百余种生活用品。如今,"河滨先锋"队员活跃在反诈宣传、社区巡防一线,实现从单向管理到"共建美好生活"的双向奔赴。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区则是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河滨路社区就业服务驿站以“更精准、更便捷、更贴心”为宗旨,搭建起居民与岗位之间的“连心桥”。社区的温度,更体现在对下一代的关怀中。托管班里,实践团成员正辅导学生完成作业,阅读角的孩子们捧着图书静静品读;隔壁的科学实验室里,实践团成员们动手操作趣味简易实验装置,探索科学的奥秘。社区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乐,为社区注入了蓬勃活力。亲身参与托管服务和科普活动的实践团成员,也深切感受到社区在儿童关爱上的用心和成效。

文化活动室里歌声阵阵,社区图书馆内墨香袅袅,而最让人驻足的,当属“德润府州”好人展厅。展厅内,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文字,讲述着平凡人物的不凡故事:有几十年如一日照顾孤寡老人的社区居民,有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见义勇为者,有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社区工作者。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好人温暖一座城市。这些榜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爱与责任,传递着向上向善的力量。如今,“学好人、做好事”已成为河滨路社区的新风尚,从邻里互助到志愿服务,从环境保护到公益奉献,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参与其中,让“德润府州,善行天下”的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7.222.jpg

图为河滨路社区好人展厅内陈列的奖项 陈静涵 供图

从心灵呵护到民生服务,从新业态融入到文化浸润,河滨路社区以多元共治的理念编织起一张覆盖全年龄段、全需求的服务网络。在这里,每一个功能载体都承载着居民的期盼,每一项创新举措都凝聚着治理的智慧。

社区建设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未来社区也应该继续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在精细化服务与协同治理中不断探索,让社区真正成为居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为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多实践经验。

7.223.jpg

图为社区负责人徐书记与实践团成员合照 陈静涵 供图

责任编辑: 马露榕 邵珥晴
声明:本文转自于互联网,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