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西外学子三下乡:老幼接力续文脉,非遗千载焕新生

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 编辑:刘轶浛 邵珥晴 时间:2025-08-02
导读: 在乡村振兴与文化强国战略的双重推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赓续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课题。“府谷二人台”作为陕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重要纽带。2025年7月18日,西安外国语大学暑期社...

在乡村振兴与文化强国战略的双重推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赓续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课题。“府谷二人台”作为陕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重要纽带。2025年7月18日,西安外国语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聚焦“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主题,走进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文化馆,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美兰老师展开深入对话,探究“府谷二人台”的艺术魅力与传承脉络,挖掘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当代价值,探索让扎根乡土的文化焕发新生的创新路径。

7.29老幼1.jpg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刘美兰老师进行采访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静涵供图

府谷二人台是诞生于黄土高原沟壑之间的民间艺术,它以鲜活的地方语言和生动的表演形式,扎根于晋陕蒙交界的广袤土地上,承载着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智慧与真挚情感。经典曲目如《五哥放羊》《走西口》等,既有对过往岁月里苦难生活的描摹,也蕴含着人们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传递出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在采访中刘美兰曾多次强调:“若脱离方言,便丢了二人台的魂。”地方特色是二人台的生命力所在,这份鲜明的地域风格,使其在众多民间艺术中独显风姿。刘美兰老师虽来自山西河曲,却因对二人台的一腔热爱扎根府谷,她将府谷方言的独特韵味与二人台曲调的悠扬婉转完美融合,以匠心在时代变迁中守护着这门艺术的本真,在坚守中让府谷二人台熠熠生辉。

然而,非遗的传承之路并非坦途。在采访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当前二人台传承面临两大难题:一是人才断层现象严重专业演员资源匮乏,“过去人人可演,如今术业有专攻,演员培养周期长,舞蹈演员更是受年龄限制”;二是受现代文化冲击,年轻群体对传统艺术的疏离感加剧。面对如何让这一古老艺术“活”在当下,刘美兰老师以行动给出答案。

7.29老幼2‘’.jpg

图为刘美兰老师参与编写的二人台教材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静涵供图

自2013年起,刘美兰老师便走进府谷县的五所中小学,亲自教授二人台相关课程,为孩子们普及专业知识,手把手指导传统唱腔与身段动作。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真切感受到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与此同时,刘美兰老师还走进社区,前往老年大学开展二人台的表演与讲解活动,既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境界,也再次唤醒长辈们对这份古老民间艺术的情感共鸣。

7.29老幼3.jpg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刘美兰老师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静涵供图

从“四五岁的娃娃”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刘美兰老师的脚步遍布校园与社区,让二人台成为连接不同年龄群体的文化纽带,在“老幼接力”的代际相传中永葆生命力。刘美兰老师多年来的坚持与深耕,为非遗的薪火相传点亮了一盏明灯,也为传统艺术在当代的延续提供了生动范本。

此次府谷之行,实践团成员见证了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智慧,也直观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创新探索中的无限可能。作为扎根乡土的文化瑰宝,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也是彰显民族自信的鲜活注脚。当古老的唱腔与现代节奏相遇,当传统技艺与青春智慧交融,府谷二人台正在以崭新的姿态,奏响时代的文化强音。未来,在一代代传承者的接力守护中,这门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必将焕发新的生命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责任编辑: 刘轶浛 邵珥晴
声明:本文转自于互联网,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