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暑期三下乡:探访烟台仙岛酒庄 解码生态酿造与人文艺术融合之道
8 月 2 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暑期 “三下乡” 实践团走进山东烟台仙岛酒庄,开展实地参观与访谈活动。实践团成员通过近距离观察酒庄的建筑设计、葡萄种植、酿造工艺及文化建设,深入感受这座 “人文艺术生态一体化” 精品酒庄的独特魅力,探寻生态农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仙岛酒庄以 “人文艺术生态一体化” 为核心定位,将自然与美学融入每一处细节。酒庄别墅与主体建筑均采用扇形设计,最大化引入室外自然景观,实现室内外美学的和谐统一。漫步酒庄,由艾草、苍耳子、蒲棒等葡萄园原生植物晒干制作的艺术插花点缀各处,既保留自然野趣,又传递生态理念。
特色设施亮点纷呈:作为烟台地区唯一拥有室外泳池的酒庄,其稀缺性在北方酒庄中尤为突出;中餐厅内,形似太阳的吊灯寄寓 “温暖与希望”,每扇窗户框定独特景致,成为客人打卡热点;7 间客房以酒庄种植的赤霞珠、品丽珠等 7 大葡萄品种命名,推窗可见草坪、湖泊、山景或葡萄园景,其中亲子房配备独立浴缸,尽显贴心设计。此外,由原图书室改造的荣誉陈列室陈列着百余项奖项,包括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大金奖(霞多丽干白)、连续三年 “中国葡萄酒峰会明星酒庄” 等荣誉,见证酒庄品质实力。
蓬莱产区的独特气候为葡萄生长提供了天然条件 —— 夏季高温仅持续 7-10 天,冬季极端低温 - 14℃仅维持 1-2 天,葡萄树无需埋土越冬。依托这一优势,仙岛酒庄在葡萄种植上形成了一套科学体系。
酒庄 174 亩葡萄园划分为 191 个小地块,采用国内罕见的 “双主干树形” 种植技术,既增强抗冻性(一主干冻伤时另一主干可续生),又能分散养分控制长势,适配酿酒葡萄控产需求。搭配长梢修剪法与 “永久生草免耕模式”,不翻耕土地保留原生植被,既防水土流失,又能实现草屑粉碎还田循环利用,雨后可立即开展田间作业。精细化采收更是酒庄品质把控的关键:按地块成熟度差异(糖度、酸度)分批次采收,确保每批葡萄风味一致性。
土壤是葡萄品质的根基。仙岛酒庄葡萄园土壤呈三层结构:底层花岗岩基岩构成骨架,中层半风化沙砾保水性强,表层砂砾质土壤透气性佳。这种结构让砂砾土壤种植的葡萄成熟早,沙土地种植的霞多丽香气更浓郁,成为高端冰葡萄酒的优质原料。
在酿造环节,酒庄采用重力酿造系统:葡萄经三楼筛选后,靠自然重力落入二楼发酵罐及一楼灌装区,减少泵送对果实的损伤。橡木桶使用坚持 “每年更新 20%-30% 新桶” 策略,旧桶维持酒体稳定性,单个桶使用 3-5 次后用于中等品质酒液,虽单桶成本约 1 万元,仍持续投入保障品质。
酒庄产品体系丰富多元,2018 年推出首款年份酒(庄主珍藏系列),单一品种酒款(如美乐、小味儿多)年产量仅 6000 瓶;与比利时艺术家合作的画作成为三款核心酒标,赋予产品艺术灵魂;针对年轻市场的小瓶装干白葡萄酒采用 100% 原生酵母发酵,斩获国际金奖 96 分。从 2008 年奠基,到 2018 年首款年份酒上市,再到 2022 年全面开放接待,酒庄已发展为集酿酒、住宿、艺术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酒庄,产品远销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区。
探访中,实践团成员还关注到酒庄发展中的现实挑战:规模小导致技术适配难、农技人员老龄化、年轻从业者稀缺等问题,折射出国内小型精品酒庄的共性困境。但酒庄在生态保护(保留原始地貌、维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文化融合(艺术插花、主题客房)与技术创新(双主干树形、重力酿造)上的探索,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实践团成员表示,此次仙岛酒庄之行不仅深入了解了葡萄从种植到酿造的全链条科学技术,更直观感受到 “生态为基、文化为魂” 的产业发展模式。仙岛酒庄将自然生态、人文艺术与酿酒工艺深度融合的实践,为农林学子未来投身乡村振兴与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生动参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