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犁铧深耕秦巴沃土 校地同心共谱振兴华章
安康讯(通讯员 王喆熙 邵佳祥 袁景琪)当秦巴山脉的晨雾还未散尽,一列载着青春与使命的列车已碾过铁轨 ——7 月 9 日清晨,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商贸与流通学院 “链动安康・商贸筑梦” 暑期社会实践团的 8 名师生,携着直播设备与专业蓝图,乘 D168 次列车从咸阳奔赴安康。这场为期 5 天的三下乡实践,恰似一把淬火的青春犁铧,要在秦巴山区的振兴沃土上,耕出产业兴旺的新轨迹。
战前砺刃:动员会上的使命熔铸
时间回溯至 7 月 8 日,咸阳校园内的动员会已为这场征程筑牢根基。商贸与流通学院党总支书记蒋鹏的话语掷地有声,将三项攻坚指令注入师生心间:“要让香山村的实践基地成为民情采集的前哨,让每一次走访都精准对接‘生产 - 物流’断点,更要让安全防线如秦巴山脉般不可逾越。”
指导老师刘瑞构建的 “三组协同” 作战体系,如精密齿轮咬合运转:素材 “日清日结” 动态归档实践轨迹,针对山区多雨气候与复杂路况定制的走访规范,连同全员意外险的投保清单,共同编织成一张安全防护网。当实践团成员举起右拳,以 “直播设备为新农具,智慧物流为新农技” 的誓言响彻会场时,这场以专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战役,已悄然吹响号角。
碧浪间的红色密码:油茶林里的古今交响
抵达安康香山村,500 亩油茶园率先撞入眼帘。层叠的碧浪间,藏着一段穿越烽火的记忆 ——1934 年红军长征途经此处,百姓捧出的茶油以消炎愈伤之能守护战士生命,被周恩来总理赞为 “救命油”。而今,这抹绿意经三十载科技驯化,已蜕变为振兴 “铁杆庄稼”。
实践团成员轻抚枝头饱满的油茶果,听负责人细数其非凡价值:226℃的超高烟点远超普通食用油,90% 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越橄榄油,使其成为唯一可直接饮用的 “液体黄金”。团队迅速展开供应链诊断,镜头对准洁白的油茶花与压榨车间,计划通过直播让 “月子油” 的婚俗文化与健康价值走出秦巴。“从革命年代的救命恩物,到今天的富民产业,我们要让油茶的每一滴醇香,都流淌成乡村振兴的金线。” 队员们在调研笔记中如是写道。
深山里的直播革命:黄牛养殖的破圈之路
7 月 10 日,实践团走进合兴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群山环抱中,膘肥体壮的黄牛在林间悠闲觅食,年近六旬的刘场长却满面愁容:“咱的黄牛肉质鲜美,可大山挡了销路,好货卖不出好价啊!”
这句叹息成了实践团的行动令。队员们扛起直播设备,将镜头对准牛舍的生态环境、饲料配比的科学方案。刘场长亲自出镜,在镜头前细数生态养殖的门道:“85% 的森林覆盖率,1200 米的海拔,这是黄牛最好的‘健身房’!” 互动弹幕里,“想订牛肉” 的留言刷屏,更有客户直接询问合作社地址。
这场直播如同一座桥梁,让深山黄牛 “踏” 上云端。实践团还结合现代物流专业知识,为合作社设计 “养殖 - 屠宰 - 冷链” 闭环方案,“要让大山里的好品质,通过智慧物流的脉络,直抵城市餐桌。”
青春答卷:在振兴沃土上书写担当
列车往返间,是知识与土地的深度对话;镜头起落处,是校地协同的振兴图景。从油茶园的红色基因解码,到黄牛养殖的电商破圈,陕工大实践团以专业为笔,以秦巴为卷,将 “三下乡” 的足迹刻进乡村振兴的年轮。
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日志中所写:“当油茶的醇香混着直播的数据流,当黄牛的哞叫应和着物流的汽笛声,我们终于读懂:乡村振兴的密码,藏在历史的褶皱里,更握在青春的手掌中。” 这场青春与土地的相遇,正在秦巴山区续写新的华章 —— 那里,红色血脉永续,绿色产业勃发,而青年的力量,正成为最动人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