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一流在线课程集群驱动的多维融通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成果主要完成人:徐忠锋 张俊斌 梅红 顾敏哲 吴宁 兰剑 卢晓云 李慧 唐玉海 田高良 张莹莎 李柯廷 高腾 段琛 谢涛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西安交大通过一流在线课程集群驱动的多维融通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从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建设开始研讨、规划,先后经过19个省部级教改项目的研究与实践,明确了“信息技术融合导航,数字资源建设夯基,教学模式改革铸魂”的指导思想,建成处于国内第一方阵前列的系列优质在线课程269门,获批国家级线上一流和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89门,居全国前三,彰显改革成效。
成果整体研究思路
摸清痛点,破解“互联网+高等教育”难题
研究发现,在“互联网+高等教育”大背景下,如何坚持融合创新,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还存在如下突出的问题:传统建设方式主要基于已有课程体系,以单一课程建设数字资源,协同积累难,服务能力弱,难以支撑教学方法多元化改革;学时压缩与学生高质量培养之间矛盾突出,亟待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以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发展;传统评价方式未对在线教学中积累的丰富日志信息科学分析,缺乏良性、常态化的多维评价,缺少双向激励及资源的共享共用机制,对课程教、学、管改革及教学质量提升难以提供有效指导。
四大举措,构建多维融通教学模式
(一)基于课程教学目标、相近学科属性以及课程知识体系有机联系等特点,系统规划建设系列课程群
按照课程教学目标规划大类课程群,并根据在线课程建设的“知识点碎片化”原则,抽取同一类课程中基础的、共性的知识体系,重构形成同一课程群中的知识微模块,按照统一风格集中完成资源建设,并不断迭代,形成资源的累积效应与组合优势。
截至2023年7月,西安交大系统建成11大系列课程群273门在线课程在国内外各大MOOC平台上线运行。已建成优质资源课程首批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300+,对外开放共享。
(二)以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为抓手,以课程集群为支撑,深挖课堂教学方法内涵
开展名师导讲、团队导研,配备研究生助教,开展“合班授课、分小班研讨”,小班研讨,提升综合能力;推动多元化的过程考核(包括作业、课堂测试、研讨课、阶段考试等),期末考试占比不得超过50%。
线上开展共性的自主学习并在线评测学生学习状况,根据评测所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掌握、学习兴趣取向、学习困惑点等因素进行动态分组,开展线下的研讨式、互动式、项目驱动式学习。
(三)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科交叉和校内外教学互动为抓手,拓展课程全面育人外延
依托建成的工科和人文艺术类在线课程资源,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类教师共建共讲24门学科交叉类课程,以科学思维为基础,开展创造性的教与学。
面向西部和偏远地区高校,组织本校在线课程教师和课程辐射落地学校共建教学团队,结合在线异步学习、同步视频直播授课以及异地实际面授等方式,跨校开展融合式教学317门次,覆盖学生近3万人次,直接受益教师380余名。
“多维融通”课堂教学模式
(四)创建教师激励机制和多维动态在线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保障课程“建、用、管、学”产出实效
成立在线教育专家组、在线课程推进工作办公室;开展名师名课名教材建设、专项教改项目等支持在线资源建设与校内应用,累计立项1726项,激励教师开展在线教学方法改革。
创建多维评价体系。创建评教与评学“师生交互”“双核驱动”的多维评价体系,基于学校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大数据平台积累在线教学数据日志74余万条,生成多维评价反馈数据26余万条,动态监测教学全过程。
广泛应用,一流课程改革显成效
一是基于在线资源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规模大、效果好。在大班额的建设课程中全部推行“合班授课、分小班研讨”和研讨式教学。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教务处有计划、成建制地组织一线教师基于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在校内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参与改革的课程逐年快速递增,从2015年的14门次增长到疫情前2019年度的264门次、2021年度的489门次,学年受益学生也从首次的3911人次增长到目前的33926人次。
二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针对在线教学举办面向校内一线教师的培训484场,受益教师超过90%,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三是在线课程资源在校外应用广泛。在校外公开平台上线的课程基于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面向社会学习者、兄弟高校学生开展教学服务。截至2022年9月,1771所兄弟高校使用西安交大在线课程落地开展SPOC教学16643门次;上线MOOC在各平台开课达2679轮次,总选学人次超过千万。使用量和受益面均居全国高校前列。
四是建设研究成果在兄弟高校间形成有效辐射。近三年来,西安交大教师在国内期刊发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相关论文57篇。省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以及省外的厦门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52所高校前来调研交流在线课程建设应用情况。
五是疫情期间线上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2020年初疫情来袭,西安交大在国内外各大MOOC平台上线的课程在抗疫背景下为保障本校和全国各地高校的教学正常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疫情两年多来,西安交大的MOOC选学人次从2019年底的537万增加到2022年9月底的接近1100万,增长超100%。
六是在全国各类大会交流广泛,影响显著。近五年来,学校承办面向省内外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在线开放课程相关会议69场,参会者58000余人次。项目参与人在国内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相关会议、论坛作主题报告95场,其中针对师资培训70余场,直接培训师资超2万人。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卫生应急素养和自救互救能力,筑牢基层公共卫生安全防线。近日,陕西中医药大学“卫”民解毒科普宣传队走进西乡县鹿龄社区和柳树镇小龙村,开展“卫生应急素养进乡村”主题宣传活动,把实用、急需的健康知识和应急技能送到村民身边。 活
【通讯员:林志翔】 车辆超载是危害道路交通安全的“隐形杀手”——其不仅大幅提升桥梁侧翻、路面破损等道路事故风险,更曾诱发多起重大人员伤亡事件。针对当前公路测载领域存在的“动态检测难、数据精准度低、监管互联性差”三大突出痛点,长安大学团队聚焦
近日,长安大学公路学院与中国民航总局智能建设与维护重点实验室联合攻关,在机场道面标线材料领域取得重要技术突破。双方组建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基于铝酸锶(SrAlO:EuDy)的长余辉蓄能发光标线涂料,该涂料可显著增强标线在夜间及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可视性
为便于陕西学子推广活动成果,经过陕西大学生网协调,现已开通站内新闻向外推送业务。 所有在本站发布的文章都可以向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百度新闻等国内知名媒体推送。具体情况请联系编辑。
青春作笔书汉韵 志愿为帆 守 文脉——陕西理工大学 “ 汉风雅颂 , 薪火传芳 ” 实践团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2023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汉中市博物馆时指出,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