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
讲大学生故事·传大学生声音
首页

陕西理工大学“汉风雅颂,薪火传芳”实践团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2025-08-11 浏览: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汉中市博物馆时指出,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汉中考察精神,聚焦汉文化传承创新,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读懂国情社情,在力行中感悟时代重任2025年7月8日至25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汉风雅颂,薪火传芳实践团奔赴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城固县、勉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实践团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地理科学广播电视学等多个专业学生组成由汉语言文学专业祝雪婷任,指导老师为辅导员王金泽团队以实调研为基础,通过文化体验互动教学形式,深入挖掘汉文化内涵,创新传播形式,助力文旅融合发展。本次实践,青年学子通过文化传播者角色主动作为,以数字化手段推动文化遗产破圈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青春智慧

01  青春寻脉汉文化,实践探源启新程

汉水流域作为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人文学院“汉风雅颂,薪火传芳”实践团以青春之力,开启对汉文化源头的深度探寻。

实践团首站踏入天汉湿地公园。这里依汉水而建,队员们漫步堤岸,观察湿地生态系统,追溯“天汉”称谓文化渊源,体悟汉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紧密关联。团队还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开展“汉水女神”故事讲解活动,融合神话与生态,传递和谐理念。在陕西理工大学汉水文化博物馆,解码文物文明轨迹,穿越千年历史的烟云,感受汉水流域独特的文化脉搏。每一件珍贵的文物,仿佛都在诉说着古人智慧与情感的深刻印记。登临古汉台,穿梭于亭台楼阁间,开展历史讲解活动,讲述刘邦韬光养晦故事,解读《石门十三品》墨韵,感受汉文化雄浑开阔质地。实践团还探访拜将坛,围绕遗址进行讨论,剖析韩信逆袭轨迹,思索汉代用人智慧,为当代人才培养与团队协作提供镜鉴。

汉文化探源之旅,队员们以青春脚步丈量汉文化脉络,在生态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探寻汉文化传承密码,让古老汉风古韵在实践里焕新光彩。

image.png

实践团成员在天汉湿地公园等地调研拍摄汉水文化故事宣传片

02  汉风薪火相延续,实践体悟传承路

在探寻汉文化源流之旅后,实践团开展汉文化传承实践活动,走进饮马池、石门栈道、兴汉胜境、汉人老街,在历史遗迹与人文场景中,探寻汉风古韵,传承文化薪火。

在饮马池,队员们漫步池畔,追溯其作为刘邦驻军见证的历史渊源,开展“楚汉风云”故事讲解,传递汉文化中“厚积薄发”的处世哲学。

走进石门栈道,队员们继续探寻栈道遗迹中先民征服天险的勇气与智慧,谈及“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典故,由衷赞叹古人的谋略与开拓精神,深入领悟了汉文化开拓进取的精神内核。

紧接着,实践团探访兴汉胜境。这里以汉代建筑为蓝本,队员们开展汉文化展示活动,讲解汉代建筑符号、生活故事,感受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精神,触摸汉文化博大、开放的质地。傍晚,团队成员踏入汉人老街,队员们在青石街巷间,探寻古技法制作的米糕香气、手工复刻的汉代器物纹理,于市井烟火中品味汉家生活,体悟汉文化在日常中的“雅俗共济”,为传承与弘扬汉文化注入青春力量。

image.png

                实践团成员在石门栈道等地调研拍摄汉文化故事宣传片 

03  寻脉两汉文明史,薪火青春续传承

团队在汉台区展开实践之后,目光又移至城固,一场以“寻脉两汉文明史,薪火青春续传承”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徐徐展开。在城固县博物馆和张骞纪念馆,实践团成员们驻足于斑驳的汉代石刻前,仿佛穿越时空,聆听到驼铃穿越风沙的千年之音。讲解员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揭示张骞精神与新时代的共鸣。队员们深刻体悟到,开拓者的脊梁正是支撑民族复兴的精神坐标。

在城固县架花非遗工坊中,五彩丝线在纱网上绽放千年纹样,学子们在传承人指导下,将新锐设计理念注入传统图式,创作出融合时代气息的创新作品。这场交流对话表明,保护非遗不仅需要技艺传承,更需创造性转化的青春智慧。

在博望街道和莲花街道城东社区,社区活动室化身为微型文化熔炉,实践团成员以“汉文化”宣讲课为媒介,引导孩子们通过多元体验感知文明脉络。孩子们以纯真视角重构传统元素,将文化理解倾注于方寸扇面,抽象的历史基因化作可触可感的生命记忆。

此次实践,以“敬畏历史、敬畏文化”的精神为引领,构建起“场馆研习+非遗体验+社区传播”三位一体的文化传承范式。青年学子在石虎斑驳的纹路里读懂坚守,在青铜冷光中见证开放,借丝线交织体悟匠心,更通过童真笑颜看见未来。当博物馆的厚重历史化为孩子手中的七彩漆扇,当架花古艺融入青年设计灵感,汉文化的薪火便在“守正”与“创新”的双向奔赴中生生不息。

image.png

实践团成员参观学习城固架花刺绣在社区进行汉文化宣讲

04  汉风寻迹传智慧,青春承韵续华章

汉文化的智慧与精神,在历史更迭中沉淀为民族品格。实践团成员们在勉县走访武侯祠、勉县博物馆、定军山、诸葛古镇等遗址,解码汉文化基因。

走进勉县博物馆,这里珍藏的每一件文物都烙印着勉县作为汉文化枢纽的印记。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成员们边听边思,将武侯祠的三国故事、定军山的古战场传说与文物叙事紧密串联,织就出一张属于勉县的汉文化认知网络。穿梭于文物之间,成员们真切触摸到勉县作为汉文化承载地的深厚底蕴。那些曾在课本上抽象的历史知识,此刻化作眼前可感可触的实物,成为文化传承最生动的教材。大家豁然开朗:传承从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读懂勉县文物里的岁月温度,讲好这片土地赋予的鲜活故事。

在武侯祠,队员们观碑刻、品典故,感悟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背后,汉文化忠诚担当、务实创新的精神内核;踏入勉县博物馆,从三国兵器、竹简等文物里,探寻汉魏交替时汉文化于动荡中坚守的品格。

登临定军山,队员们实地考察古战场,结合历史还原战事,体悟汉文化“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探讨遗址保护与文旅融合,让汉风精神永续。漫步诸葛古镇,队员们访作坊、参与民俗,感受文化魅力,为传统文化保护寻鉴。

此次实践,青年学子以脚步丈量汉文化脉络,在历史遗存与人文体验中,传承智慧、坚守精神,让汉风古韵在青春实践里熠熠生辉,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青春动能。

image.png

实践团成员在勉县博物馆等地进行调研拍摄汉文化故事宣传片

05  结语

青春履迹,汉脉寻源此次“汉风雅颂,薪火传芳”暑期实践活动圆满结束,实践团的足迹遍布汉文化的地标与脉络——从汉水之畔的生态智慧,到古台坛庙的雄浑气象;从绝壁栈道的开拓雄心,到三国故地的忠义风骨;从宫阙市井的生活印记,到古今交融的文化新韵。青春的脚步踏过历史的尘埃,队员们在观赏文物、聆听故事、体验民俗中,读懂了汉文化兼容并蓄的胸怀、务实进取的品格、忠诚担当的底色与生生不息的活力。这些跨越千年的精神养分,不仅是历史的馈赠,更是当代青年传承文化、赋能未来的底气。

千年文脉,薪火相传通过此次实践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学子悄然在三秦大地播下汉文化传承的火种。这群青年文化传播者以实地调研为经、数字创新为纬——在汉中博物馆的瓦当纹样里读懂“文脉守护”的深意,在非遗体验的漆扇光影中传递“让文物活起来”的嘱托,更用双语镜头让“长乐未央”的汉魂跨越山海。

他们证明:青年传承者不必是惊天动地的创变者,却必须是脚踏实地的“文化摆渡人”。这段旅程,是青年力量与文化根脉的双向奔赴,是“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生动诠释。当更多人文青年带着这份“薪火传芳”的自觉走向田野、溯源寻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青春守护中,奏响新时代的“风雅颂”。

image.png

责任编辑:祝雪婷
相关文章
应急知识进乡村,织密健康“防护网”

应急知识进乡村,织密健康“防护网”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卫生应急素养和自救互救能力,筑牢基层公共卫生安全防线。近日,陕西中医药大学“卫”民解毒科普宣传队走进西乡县鹿龄社区和柳树镇小龙村,开展“卫生应急素养进乡村”主题宣传活动,把实用、急需的健康知识和应急技能送到村民身边。 活

长安大学团队成功研发动态公路测载监管系统 赋能公路

长安大学团队成功研发动态公路测载监管系统 赋能公路

【通讯员:林志翔】 车辆超载是危害道路交通安全的“隐形杀手”——其不仅大幅提升桥梁侧翻、路面破损等道路事故风险,更曾诱发多起重大人员伤亡事件。针对当前公路测载领域存在的“动态检测难、数据精准度低、监管互联性差”三大突出痛点,长安大学团队聚焦

长安大学成功研发新型铝酸锶长余辉标线技术 助力机场

长安大学成功研发新型铝酸锶长余辉标线技术 助力机场

近日,长安大学公路学院与中国民航总局智能建设与维护重点实验室联合攻关,在机场道面标线材料领域取得重要技术突破。双方组建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基于铝酸锶(SrAlO:EuDy)的长余辉蓄能发光标线涂料,该涂料可显著增强标线在夜间及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可视性

关于陕西大学生网首发文章向全网推送的通告

关于陕西大学生网首发文章向全网推送的通告

为便于陕西学子推广活动成果,经过陕西大学生网协调,现已开通站内新闻向外推送业务。 所有在本站发布的文章都可以向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百度新闻等国内知名媒体推送。具体情况请联系编辑。

陕西理工大学“汉风雅颂,薪火传芳”实践团暑期社会实

陕西理工大学“汉风雅颂,薪火传芳”实践团暑期社会实

青春作笔书汉韵 志愿为帆 守 文脉——陕西理工大学 “ 汉风雅颂 , 薪火传芳 ” 实践团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2023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汉中市博物馆时指出,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