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科学进展》在线发表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雷初朝教授团队联合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等10家单位共同完成的关于青藏高原史前牦牛驯化与黄牛利用研究的论文。
本研究中用到的牛和牦牛样品的地理分布。(A) 邦嘎遗址挖掘后的影像,显示有围栏标记的遗址挖掘工地结构(徐海伦摄)。(B) 研究中使用的邦嘎牛遗骨标本(黄牛样品为BG-1、BG-14、BG-15、BG-33,牦牛样品为BG-67)(陈宁博和张正为供图)。(C) 邦嘎遗址早期和晚期(距今3000 – 2200年前)出土的牛骨骼可鉴定标本及骨骼部位频率。(D)研究用到的青藏高原古代和现代牦牛样品分布图。(E)本研究用到的古代和现代家牛样品分布图。论文图片
针对青藏高原牦牛和黄牛的起源驯化、犏牛的利用和黄牛如何适应高原环境等遗传学和考古学长期关注的问题,该研究综合运用动物考古学及古DNA分析技术,发现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琼结县史前邦嘎先民同时饲养、利用了牦牛与黄牛。在亲缘关系上,邦嘎出土的黄牛与我国西北地区石峁遗址出土的3900年前的黄牛和现代青藏高原黄牛呈现遗传连续性,说明史前时期青藏高原黄牛极有可能由我国西北地区传入。
该研究还发现了邦嘎黄牛和牦牛发生杂交的遗传学证据,证实邦嘎黄牛拥有12.1%-19.5%的家养牦牛血统,表明距今2500年前,牦牛和黄牛的杂交已很普遍,且邦嘎遗址牧民已经知道利用其杂交后代犏牛。
结合邦嘎遗址其他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邦嘎史前牧民将牦牛、黄牛及其杂交后代与绵羊、山羊和马等家养动物结合,创造了多元生计系统,广泛利用牲畜获取肉、奶、皮毛和粪便燃料。
雷初朝指出,“这种混合牲畜生产系统以及大麦、小麦的种植,表明距今约3000至2000年前,青藏高原南部农牧经济的多元融合已经形成。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究牦牛驯化和黄牛的高原适应性提供了遗传学证据。”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为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吕红亮教授,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雷初朝教授,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Fiona Marshall教授和刘歆益副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陈宁博副教授、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专职博士后张正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侯佳雯、已毕业硕士生陈嘉磊为共同第一作者。
文章相关信息: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i6857
原文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257.shtm
8月5日,西建大两弹一星暑期志愿宣讲实践团走进延安市黄陵县梨园社区,开展暑期志愿活动。实践团8名成员与社区30余名小朋友共同参与,通过“人造太阳”科普课堂、课业辅导与趣味游戏,让孩子们的假期充实而欢乐。 科普课堂:“人造太阳”的童话式讲解 陈硕同
“ 焕新非遗织艺,赋能巾帼富民 ” 实践团第四天纪实 为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与产业发展潜力,助力乡村振兴,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 焕新非遗织艺,赋能巾帼富民 ” 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今日在蒲城县荆姚镇聚焦当地特色产业——玉女手织布,开展了
7月15日,长安大学“虹桥传薪金城问道”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代表开展学科竞赛参赛经验交流分享座谈会。兰交大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刘廷滨、鲁冠亚、刘正楠与我院副教授陈峰出席本次会议,实践队指导教师张禧龙、李明阳及全体学生参与本次座谈会。
4月24日,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率队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陆港院区(以下简称“陆港院区”)调研。卢建军先后深入急诊中心、智慧急救指挥中心、国际诊疗部、麻醉手术部等场地,详细了解陆港院区日常管理与运营情况,以及教学、科研、培训等领域所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与法国SKEMA商学院合作举办的创业与创新(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项目春季宣介会在成都举行。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舒成利、SKEMA商学院中国校区学术校长窦文宇、四川大学商学院MBA中心主任王涛等出席宣介会。本次活动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