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7年,一位来自浙江的青年响应国家号召,随上海交通大学西迁队伍奔赴西安,成为西安交通大学建设史上的亲历者与见证者。近日,这位耄耋之年的老教授接受专访,深情回忆西迁峥嵘岁月,诠释“西迁精神”的时代内涵。
筚路蓝缕:一锹一铲筑新校
“兴庆宫的假山是我们一锹一锹堆出来的!”老教授谈起1958年参与校园建设的场景仍激动不已。彼时的交大新址周边麦田环绕,师生们住双层土房、挤草棚礼堂上课,寒冬里饭菜结冰、碗筷冻手,却无人叫苦。“国家让我们到哪,我们就到哪搞建设!”这种纯粹的家国情怀,正是西迁精神最朴素的注脚。老教授特别提及彭康校长亲自讲授哲学课的往事:“历史唯物主义课程塑造了我们这代人的世界观。”言及此处,他数度哽咽。
![]()
与时俱进:从内燃机到创新港
从传统动力研究转向新能源领域,老教授的学术生涯映射着交大与时代同频的历程。去年,他在首届硕士生陪同下参观创新港,现代化实验室与当年竹竿搭建的图书馆形成鲜明对比。“研究方向在变,但交大人扎实创新的传统未变。”他高度评价西安交通大学对校风的坚守:“至今校园仍保留着‘安安静静读书’的治学氛围。”
![]()
精神密码:爱国与担当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来到交大西迁博物馆。他强调,“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老教授以亲身经历阐释这一精神内核:有教授放弃家庭团聚扎根西北,有学者深夜仍在实验室奋战。“当时社会很简单,我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如今,他欣慰于青年学子主动聆听西迁故事,更寄语后辈:“既要打好专业基础,更要培养创新能力,成为真正解决问题的栋梁之才。”
![]()
采访尾声,老教授望着校园里的青铜塑像和胭脂坡,留下深情嘱托:"青年人要立志高远,传承西迁精神,勇担时代使命。"这既是西迁一代的生命答卷,更是对交大未来最殷切的期许。
![]()
1957年,一位来自浙江的青年响应国家号召,随上海交通大学西迁队伍奔赴西安,成为西安交通大学建设史上的亲历者与见证者。近日,这位耄耋之年的老教授接受专访,深情回忆西迁峥嵘岁月,诠释“西迁精神”的时代内涵。 筚路蓝缕:一锹一铲筑新校 “兴庆宫的假
九月,杨凌刚过完雨季,紧随着阳光到来的是十月份的国庆节和中秋节。9月27日下午,学校中华饮食文化协会联合凤岗通讯社在食品学院一楼中试加工车间开展了“月满中秋,饼承心意”月饼制作体验活动。 图1:老师正在讲解月饼的制作方法 本次活动制作了广式莲蓉
【最佳团日】电气钱2501班级团支部:校企携手启新程 电力领航耀曙光———南瑞电力集团参观 “贤达授业言如炬,晚辈求知步自明。”携手制造钱2501团支部,电气钱2501团支部进行南瑞集团参观活动,接触先进电网运行调度系统,拓宽学生视野,了解行业未来发展
2025年8月28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数耕者调研队深入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开展实地调研活动。此次实践旨在结合专业知识,为强化数字技术对洛川县苹果产业发展的赋能作用,探索其具体实施路径与有效策略。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与永乡镇果农交谈 首先,调研队
2025年,我们将迎来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烽火岁月,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奔赴战场,用热血与生命捍卫祖国的山河。山东,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英雄气概的土地,曾是抗战的重要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