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新征程上进一步加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对坚定文化自信尤为重要。为进一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情况,7月9日至7月15日,长安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陕西省渭南市开展专项调研活动。
实践队员出征合影
走进传习馆,游历千年事
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是集展示、传承于一体的西北地区首家数字化非遗展馆,展示的万余件展品覆盖渭南全域,其中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非遗项目共计223项。实践团队走进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深入考察了华阴老腔、华县皮影、华阴迷胡、同州梆子等特色地方民艺,并全方位了解了月琴、二胡、板胡、铜碗等伴奏乐器。
实践队员在了解渭南碗碗腔的发展历史
寻访传承人,体悟非遗情
世界的皮影在中国,中国的皮影在陕西,陕西的皮影在华县。华县皮影戏是流传于渭南地区的传统戏剧,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陕西东路皮影的代表,华县皮影的唱腔以细腻悠扬的“碗碗腔”为主,其演技精湛,唱腔婉转,在中国傀儡戏剧中独树一帜。来到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实践团队同华县皮影传承人魏战备开展访谈,详细了华县皮影的历史起源、发展和当代传承的基本情况,学习了华县皮影“推皮走刀”的独特制作工艺,欣赏了明清时期制作的“灰皮影”。
实践队员在了解华县皮影的雕刻技艺
节节清香竹,编织致富路
华州竹编技艺于2016年入选陕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由数代艺人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竹编艺术制品享誉海内外。实践团队在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文化站站长、华州竹编民俗专家杨建平的带领下,来到大明镇崔马村、兴国村,全方位了解了华州竹编的破篾、盘底、编制等工艺流程,参观了竹篮、竹筐、竹笼等产品。华州竹编深刻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了经济富裕与生态良好的协同发展。
实践团队在了解华州竹编的原材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质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文化滋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打造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品牌,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素,其发展水平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整体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协同发展布局的深入推进,乡村支教作为促进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举措,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乡村教育作
2025 年7月20日至7月30日,西安思源学院文明实践“春风”乡村振兴实践团开展了为期10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以 “青春助力振兴,实践点亮乡村” 为宗旨,通过政策宣讲、文化传承、红色教育、美育浸润、实用服务及调研献策等多元行动,为革命老区
2025 年7月28日至30日 ,西安思源学院文明实践 “春风” 乡村振兴团深入乡村一线,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问卷调查,以青春之力探寻乡村文明建设现状,为助力乡村振兴注入鲜活思路。 此次调研覆盖不同年龄、文化层次的居民,问卷内容涵盖文明实践活动参与度
2025 年 7 月 26 日,西安思源学院“春风”乡村振兴实践团开启了一场流动的色彩革命。 实践团成员们提前准备好了制作漆扇所需的材料,包括扇骨、漆料、画笔等,还精心准备了关于传统漆扇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的资料。 当大漆与清水在素面团扇上相遇,非遗技艺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承载着深厚的红色基因和奋斗精神。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的重要指示,积极响应2025年“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号召,西安工程大学“井冈青苗燎原”实践队11名师生在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