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引领青年学生考察发展成就,增强实践能力,厚植家国情怀。7月15日,长安大学“人文圣地寻非遗,千年灯影助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大明镇文化站站长、华州竹编民俗专家杨建平的带领下,前往陕西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韩凹村开展实践调研活动。
实践队员走进韩凹村一线天
“华州大明韩凹村,村前道路一里深。两边崖壁十丈高,村里环境面貌新。”这首歌谣在大明镇韩凹村广为流传。上世纪七十年代,韩凹村前横亘着一条数十米长的土塬,阻挡了村民外出的道路,生产生活极不方便。杨建平介绍说:“第一次是在一九七六年韩凹村老书记韩俊停 (抗美援朝复原军人) ,副书记马经文 (复原军人)看到村民担着沉重的担子,背着沉重的背笼,在又窄又陡又长的路上下坡。他们带领村民开、挖、担、挑,用锄头和铁锨将土塬开挖了数米深。第二次是一九八七年由村党支部书记韩恩娃和大队长韩铁锤带领村民再次开挖。第三次由村党支部书记韩建荣和大队长韩启民带领村民用推士机往下开挖,并铺了水泥路。”
实践队员在近距离参观村民开路时留下的痕迹
韩凹村三任书记发扬愚公精神,带领全村人民多次挖修,将塬体一分为二,筑成了今天长百余米、宽3.5米、高20余米的宽缝,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一线天”体现着韩凹村村民勇于摆脱苦难的拼搏精神,深刻彰显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近年来,韩凹村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新铺了水泥路,通村公路与赤铁公路连接,村民生活有了大大的改善,而当年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开劈的道路已由最初的步道已变为可行驶小汽车的公路,更是成了一个著名的网红打卡地。
实践队员与大明镇文化站站长杨建平在“一线天”甬口处合影
实践队员行走在一线天的道路上,幽静而惬意,抬头仰望,蓝天变成了一条线。走出甬口,天慢慢张开,豁然开朗,放眼望去,千古留名鱼进川的美景尽收眼帘,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美丽的乡村新图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大明镇韩凹村三代党支部书记带领全体村民修路的故事远没有结束,杨建平站长告诉实践队员:“现在的韩凹村村民根本不需要人去号召,每逢夏季大雨过后,村民们都会自发来修缮一线天。”通过此次实践,队员们了解到了大明新愚公的故事,深刻领悟到了人民群众面对困难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实践队员赵克强感慨道:“人民群众永远都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素,其发展水平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整体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协同发展布局的深入推进,乡村支教作为促进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举措,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乡村教育作
2025 年7月20日至7月30日,西安思源学院文明实践“春风”乡村振兴实践团开展了为期10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以 “青春助力振兴,实践点亮乡村” 为宗旨,通过政策宣讲、文化传承、红色教育、美育浸润、实用服务及调研献策等多元行动,为革命老区
2025 年7月28日至30日 ,西安思源学院文明实践 “春风” 乡村振兴团深入乡村一线,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问卷调查,以青春之力探寻乡村文明建设现状,为助力乡村振兴注入鲜活思路。 此次调研覆盖不同年龄、文化层次的居民,问卷内容涵盖文明实践活动参与度
2025 年 7 月 26 日,西安思源学院“春风”乡村振兴实践团开启了一场流动的色彩革命。 实践团成员们提前准备好了制作漆扇所需的材料,包括扇骨、漆料、画笔等,还精心准备了关于传统漆扇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的资料。 当大漆与清水在素面团扇上相遇,非遗技艺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承载着深厚的红色基因和奋斗精神。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的重要指示,积极响应2025年“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号召,西安工程大学“井冈青苗燎原”实践队11名师生在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