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朵茂星 金灿然)不吃踅面不看线,不算到过合阳县”,在合阳,有着千年历史的踅面被称作方便面的鼻祖,而在踅面变成方便食品之前,也需经过复杂的工序。古老的工艺伴随人们的生活,送走春秋几度,平添风韵几何。现如今,合阳踅面已入选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
麦浪涌千年,踅面香万家
7月16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赴合阳文化振兴宣传队前往茂林踅面店拜访非遗传承人田怀智老师,并以踅面为线索,探求如何讲述非遗视角下乡村振兴的故事。提及合阳踅面的独特之处,田怀智老师满是自豪地介绍,“踅面和其他面可不一样,它是用荞面摊薄饼再切条,吃的时候在煮好的调料水里过一遭即可。柔软的荞面糊,只有经过不断的搅拌,最终才有了它嚼起来筋道、吃起来香酥的口感。” 踅面的每一道工艺都很讲究,和面、摊面、擀面、晾面、下面,一环扣着一环,才能保证面的质量。
田怀智先生制作踅面
深入走访调研,找寻文化记忆
相传踅面距今已经有2200年的历史,是麦田里的人家独特的文化记忆。田老师认为,踅面能当选非遗,是因为其时间长代代相传,当地人认可口碑很好,而这背后也离不开非遗传承人的辛勤付出和严格要求。“荞面买回来都是原料自己磨,而且变质很快,我们都是现磨现煮,一天摊180斤踅面,卖完就下班不积攒保证新鲜度。”此外,田老师表示,合阳踅面的受众更多的是回头客,牵挂他们的是非遗文化,更是其中的家乡味道。但也正因为如此,踅面只在当地发展得很好,却很难走出合阳县,如果走出去就要迎合外地口味偏好做出改进从而丧失其独有味道。
团队成员与田怀智先生深入交谈
讲好非遗故事,促进乡村振兴
合阳踅面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更是实现精神财富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助推剂。当地政府亦非常重视作为合阳文化招牌的踅面,其多次出现在市级乃至省级人代会、政协会和各大展会的现场,其香味也因此愈远愈浓。针对踅面发展地域受限的问题,团队亦结合所学为其提供解决方案,建议其通过“非遗+工坊”“非遗+互联网”等模式将隐于市井生活中的踅面文化带到大众面前,并利用非遗文化带动合阳县经济的发展,推动文旅结合,让更多的人在“品尝非遗美食,体验非遗技艺,参与非遗活动”中感悟丰富的非遗文化内涵,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非遗引领乡村振兴的道路。
田怀智先生的茂林踅面店发展得这般红火,除了精湛的手艺,更重要的是他火热的情怀。疫情期间,田先生向社会捐了1000块钱帮助大家共克时艰,而这1000块钱,相当于1000碗踅面的利润;往前追溯,在汶川地震的捐款人中也能看见田先生的身影。他说,“这是我作为党员的使命担当,也想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乡村振兴是一个呼唤人才、造就人才的舞台,而如田怀智先生般兼具情怀与才华的非遗传承人亦为乡村振兴和社会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一碗荞麦踅面,搅动生活的麻辣鲜香,从韩信领百万兵士行军吃踅面打胜仗到如今合阳旅游的必吃榜首,加强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品牌培育需要深挖其文化内涵,推动传统历史文化、节庆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融入地方特色食品,促进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传承与发展。踅面作为主食之一,所带来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是中国人心中割舍不断的人间至味,也是带领人们走向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
团队成员与田怀智先生合照
7月15日,长安大学赴贵州“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践队踏上征程,首日于兴义市扎实开展红色教育与非遗传承实践。青年学子以脚步丈量革命热土,用双手触摸文化根脉,于行走的课堂里淬炼初心、凝聚共识。 烽火威舍忆峥嵘,青春步履淬初心 实践队首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高质量发展,7月9日至15日,长安大学理学院“党建赋能·振兴乡村”暑期社会实践队赴商南县青山社区开展社会实践。实践队围绕“红色教育、科技赋能、教育帮扶 、产业调研”四大主题,
“弘扬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专项 |延河星火:档案溯心,宝塔铸魂 追寻红色足迹,铸牢信仰之基。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指示精神,2025 年 7 月,西北大学“延河星火实践团”赴延安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7月15日,长安大学赴宁夏同心“踏寻红迹承初心,深耕乡土促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探访同心县红军西征纪念馆,陕甘宁临时政府旧址及烈士陵园,用脚步丈量传承,以实干浇灌振兴,让红色的种子在乡土
7 月13日,长安大学赴新疆乌鲁木齐、阿克苏地区“数据赋能交通·低碳点亮边疆”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在龟兹博物馆与龟兹魏晋遗址博物馆触摸千年文明印记,全方位感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