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感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为兰考人民生活带来的改变,通过切身体会的方式学习焦裕禄和他领导下的兰考人民的崇高品质,长安大学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赴河南兰考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13日抵达兰考“四面红旗”纪念馆、焦裕禄精神体验教育基地,感受焦裕禄领导、影响下的兰考人民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面貌,从人民的角度寻找兰考巨变的深刻原因。
四面红旗,决心精神道路干劲
兰考县“四面红旗”纪念馆内,队员们参观了焦裕禄与四地人民当年治沙用过的各类农具,阅读焦裕禄和人民们治理风沙时的一点一滴。“四面红旗”分别指秦寨的决心、韩村的精神、双杨树的道路和赵垛楼的干劲。焦裕禄领导兰考时,这四地都饱受土地沙化等自然灾害的困扰,人民生活条件艰苦,土地沙化等自然灾害极其严重;但在焦裕禄精神的鼓舞下,人们凭着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用自己的努力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克服了大量困难。如今,昔日的大风口赵垛楼、秦寨都已成为重要的产粮基地;而双杨树、韩村则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发展多元化产业经济,实现了脱贫致富。“四面红旗”的人民都通过自己的双手,换来了如今的好日子。
队员们对馆内工作人员做了简短的采访,提出了部分关于当时情况、使用的方法等项目的问题。当队员们问及当年村民的治沙方法时,工作人员答道:“秦寨、韩村、双杨树和赵垛楼的村民当时缺少技术支援,在焦裕禄书记得引导下,他们使用的完全是从实践中总结的一套治沙方法:翻淤压沙、种草植树固沙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遇到困难时,村民们也未曾索取援助,而是选择向焦裕禄同志看齐,发动大家努力攻克难关。实践队员们感慨,焦裕禄激发了兰考人民的斗志,为他们树立了好的榜样,才换来了兰考的今天。
队员抵达四面红旗纪念馆 参观四面红旗纪念馆
四法治灾,挖渠排涝翻於压沙
在焦裕禄精神体验教育基地内,队员们见到了张庄沙丘遗址——如今已经是一片葱郁的树林。接待人员与实践队员进行简单的接洽后,向队员们介绍基地现状:基地在保留当年沙丘风貌的基础上开发,以弘扬焦裕禄精神为主题,创新焦裕禄精神的传播方式,如今已经成为重要的红色教育景点。基地内的小亭中,队员们总结了在“四面红旗”纪念馆中学到的兰考人民的治沙方法,并商议参观学习路线,准备实际体验当年治沙治灾的过程。
体验基地 规划体验路线
队员们分别体验了查风口探流沙、推磨、挖渠排涝和翻於压沙项目,通过实地参与的方式,用自己的劳动去设身处地感受当年“四面红旗”人民的艰难困苦与他们迎难而上的勇气。看似简单的“推磨”,需要两名队员积极配合才能完成;而“翻於压沙”更是需要大量的精力去实现。队员们认识到了前辈们在治理灾害时处境的艰难和劳作的不易,感叹今日兰考的变化,他们功不可没。
推磨 翻於压沙
“翻出胶泥压沙丘,盖的黄河遍地红”,简单的一句口号,浓缩了兰考人民奋勇拼搏、热火朝天的场景。在基地内的短暂劳作,就已让队员们感受到了焦裕禄当年带领兰考人民治理“三害”时的不易,学到了属于他们的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队员们感慨,在焦裕禄的带领下,每一位兰考人都在像焦裕禄一样,不顾个人得失,为自己和后代的美好未来而奋力拼搏,这才换来了兰考今日的巨变。
通过今日在兰考“四面红旗”纪念馆的学习、采访及在焦裕禄精神体验教育基地的亲身劳作,队员们理解了当年兰考人民治沙的艰难,并深深地被兰考人民不畏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所震撼,体会到了“兰考人民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未来,队员们定会将这股精神力量融入自身,化为一股百折不挠的斗志,并将这股昂扬的斗志投入建设祖国的事业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7月15日,长安大学赴贵州“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践队踏上征程,首日于兴义市扎实开展红色教育与非遗传承实践。青年学子以脚步丈量革命热土,用双手触摸文化根脉,于行走的课堂里淬炼初心、凝聚共识。 烽火威舍忆峥嵘,青春步履淬初心 实践队首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高质量发展,7月9日至15日,长安大学理学院“党建赋能·振兴乡村”暑期社会实践队赴商南县青山社区开展社会实践。实践队围绕“红色教育、科技赋能、教育帮扶 、产业调研”四大主题,
“弘扬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专项 |延河星火:档案溯心,宝塔铸魂 追寻红色足迹,铸牢信仰之基。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指示精神,2025 年 7 月,西北大学“延河星火实践团”赴延安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7月15日,长安大学赴宁夏同心“踏寻红迹承初心,深耕乡土促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探访同心县红军西征纪念馆,陕甘宁临时政府旧址及烈士陵园,用脚步丈量传承,以实干浇灌振兴,让红色的种子在乡土
7 月13日,长安大学赴新疆乌鲁木齐、阿克苏地区“数据赋能交通·低碳点亮边疆”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在龟兹博物馆与龟兹魏晋遗址博物馆触摸千年文明印记,全方位感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