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理工大学退役大学生士兵赴汉中洋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探访红色故事
踏访先烈足迹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近日,陕西理工大学退役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一行前往汉中市洋县深入开展汉中红色革命文化寻访活动。实践团走访了老英雄张富清故居,探寻了华阳红二十五军革命旧址,瞻仰了洋县革命烈士纪念碑,学习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
第一站:老英雄张富清故居
张富清故居位于洋县马畅镇双庙村。1924年,张富清出生在这里的一个贫农家庭,1948年张富清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由于作战英勇,张富清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55年,张富清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张富清深藏功名,连儿女也不知情。直到2018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张富清的事迹被发现,这段英雄往事重现在人们面前。
(图为张富清故居照片)
队员们来到英雄的故乡,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了解老英雄传奇的生平事迹。“张富清曾说‘我要在有生之年,坚决听党的话,党指到哪里,我就做到哪里,党叫我做啥,我就做啥。我要为党、为人民奋斗一生。’”讲解员这样讲到。老英雄张富清坚持初心不改,深藏功名六十余载,用他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党员和青年人学习的榜样,在平凡中坚守初心,在奋斗中砥砺前行,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人生的价值。
(图为讲解员讲解的现场)
在了解了老英雄的先进事迹后,队员们纷纷感叹张富清深藏功名、淡泊名利的同时到祖国需要的地方继续默默奉献着。一位队员说:“老英雄默默奉献几十年,在平凡的岗位上始终坚守着初心,他的那份纯粹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身为一名党员,他践行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设祖国,从不向党和国家提要求,这种共产党员的担当精神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图为队员们在张富清故居展览馆前合影留念)
第二站:华阳红二十五军司令部及政治部旧址
红二十五军司令部和政治部华阳旧址位于洋县华阳镇。1935年红二十五军自鄂豫皖根据地北上抗日,途径洋县时驻军华阳,分别将司令部设在红石窑村余家大院内,将政治部设在罗家大院。在此期间,红军一手抓革命武装斗争,一手抓政治宣传工作,通过刷写标语、张贴告示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深入宣传红军主张和革命道理,赢得了广大群众衷心拥护。
旧址展陈有当年红军使用过的马刀、枪支、红军书写的标语及部分物品,充分展示了革命先辈们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与反动派进行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以及群众工作等。实践团在队员张国荣的带领下依次参观各个展厅,面对一件件文物,实践团成员们纷纷感叹“虽然这些文物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残破,但我们依旧能够从中感受到那段岁月的艰辛,更加体会到先烈们革命之不易!”
(图为讲解员为队员们讲解红二十五军相关历史)
(图为队员们参观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余家大院内文物展厅)
(图为队员们在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合影留念)
(图为队员们在红二十五军政治部旧址合影留念)
经过参观学习,队员们表示受益匪浅,队员张潮说:“在了解到红军当年的事迹后,我更加理解了革命的意义就是为了让所有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同时我也能切实感受到革命事业的艰难,只有坚定不移的走群众路线革命事业才能取得成功。我们要发扬先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努力拼搏,奋发有为,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第三站:洋县革命烈士纪念碑
洋县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洋县华阳镇华阳街一组,用以纪念红二十五军在华阳创建革命根据地而牺牲的革命烈士,以及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洋县籍革命烈士。队员们站在纪念碑下,遥想那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岁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先烈们的足迹深深烙印在历史当中,要沿着先辈们的足迹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图为队员们向烈士纪念碑献花致敬)
(图为全体队员在纪念碑前合影留念)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站在纪念碑下,队员们神情肃穆感受着英雄们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队员刘晨玮在日记中到“英雄的事迹感动着我,英雄的精神感染着我,他们为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依旧在战斗着。我要向英雄们学习,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