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学子:交通赋能促发展,丝路新章展光芒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朴素话语,既是对修路致富实践的认可,也是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交通运输工作时也强调“要想富,先修路”不过时,充分体现了脱贫致富靠发展,发展先行是交通的深刻哲理。2024年7月26-28日,长安大学公路学院“‘伊’路‘新’程·丝路新章”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霍尔果斯口岸、赛里木湖生态区、昭苏农四师七十七团进行走访调研,深入探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和提高对边疆当地贸易、旅游、农业等发展的深远影响。
实践队员于自由贸易区霍尔果斯片区合影
塞外边关展新貌,百年口岸谱华章
7月26日,实践团队来到霍尔果斯口岸,走访了“一带一路”重要陆上开放通道。“千年驿站,百年口岸”,霍尔果斯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文化交融的通道、经贸往来的门户,更是“两霍两伊”一体化发展的中心。团队师生参观了第五代国门、霍尔果斯国门文化馆和中哈自由贸易试验区。团队成员切身体会对外开放成果,这不仅是一次文化与经济的交流之旅,更是青年学子对“一带一路”倡议理解的深化之旅。作为新时代公路人,团队成员深刻领悟在霍尔果斯口岸经济高速发展中,交通网络的发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效的交通网络能够加快货物的流通速度,缩短运输时间,降低物流成本。在与自贸区商户的交流中,团队成员见证了通过交通赋能,企业可以更加便捷地了解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从而实现市场的持续扩张,交通赋能还包括提升口岸通关效率、优化物流流程等方面,降低了贸易壁垒,提高了贸易的便利化程度,促进贸易活动的蓬勃开展。
实践队在霍尔果斯的合影
实践队在国门展览馆参观展馆
文旅融合推经济,交通助力共富裕
7月27日,实践团队实地调研了赛里木湖生态区和果子沟大桥,深入探索了赛里木湖“旅游兴州”重要战略和果子沟大桥边疆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果子沟大桥作为连云港-霍尔果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横跨果子沟峡谷,极大地改善了新疆南北的交通状况,促进了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发展。实践团队通过果子沟大桥进入赛里木湖,深刻感受果子沟大桥的建设和通车极大地提升了赛里木湖等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游客可以更加便捷地享受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被誉为“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的赛里木湖是一个具有特殊地理和生态环境的旅游胜地,正是因为交通网络的完善和多样化的交通方式,才能让这样一片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净土展示在世人面前。同时,团队成员了解到,随着交通网络的发达,更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使赛里木湖景区周边的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些产业链的延伸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多方面体现了交旅融合所带来的巨大效益。
实践队在果子沟大桥周围调研学习
实践团队在赛里木湖的合影
农业创新促发展,以路富农显担当
7月28日,实践团队到达伊犁州昭苏县,联合农四师77团农业合作发展服务中心对新疆冷水鱼产业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过程中,农业合作服务中心主任向实践团队详细介绍了冷水鱼的养殖环境、养殖品种、养殖模式和产业链发展等。昭苏冷水鱼养殖基地与科研机构合作,进行新品种的引进和繁育,还与餐饮、旅游等行业进行深度合作,开发冷水鱼的深加工产品和旅游观光项目。这不仅提升了冷水鱼的价值链,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目前,团队成员通过采访得知,昭苏冷水鱼养殖基地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便,使得冷水鱼的销售和推广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交通网络覆盖范围的有助于提高当地冷水鱼的运输效率,使昭苏冷水鱼更容易地进入国内外市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品尝昭苏冷水鱼,促进当地农业、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冷水鱼养殖产业的繁荣。
实践团队参观冷水鱼养殖基地
实践团队在养殖基地的合影
交通赋能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贸易的提高,还为文旅交融、文化沟通打下起坚实基础。作为新时代公路人,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要以此为契机,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殷切嘱托,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