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文明薪火 筑振兴之路 —— 陕西工大 “三下乡” 实践团在安康书写校地共富答卷
安康讯(通讯员 王喆熙 邵佳祥 袁景琪)2025 年 7 月,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链动安康 商贸筑梦” 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陕西安康,在博物馆的青铜光影与深山的油茶林间,开展了一场 “触摸历史根脉、赋能乡村振兴” 的 “三下乡” 实践活动。这支由师生组成的队伍,以脚步丈量秦巴大地,用行动诠释高校担当,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书写着校地协同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溯文明之源:博物馆里的振兴密码
7 月 12 日午后,安康博物馆内光影斑驳,实践团成员齐聚二楼展厅,目光聚焦于鎏金铜蚕与史密簋两件镇馆之宝。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参观,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 —— 年轻学子们试图从文物中读懂这片土地的文明基因,探寻乡村振兴的文化根脉。
展柜中,长 5.6 厘米的鎏金铜蚕静静卧于展托之上,九节腹环流转着汉代鎏金的华光。讲解员介绍,这枚汉代文物见证了汉江流域蚕桑业的辉煌,更印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先民以蚕桑兴产业,以丝路通天下,这种敢闯敢干、开放包容的精神,正是今日乡村振兴所需的底气。” 实践团成员在笔记中写下感悟。而不远处的史密簋,93 字西周铭文记载着周将史密东征的战功,字里行间流淌的家国担当,让学子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既要产业兴旺,更要凝聚民心、共担使命。
“从鎏金铜蚕的‘丝路精神’到史密簋的‘担当基因’,安康的历史早已写下‘发展’与‘团结’的密码。” 实践团指导老师感慨道。这场博物馆之行,让 “三下乡” 的意义超越了简单的实践调研,升华为对文化传承与时代使命的深刻思考。
植振兴之基:深山里的校地共富实践
离开博物馆,实践团一行辗转来到汉滨区流水镇香山村。在 200 亩油茶示范园里,油茶树郁郁葱葱,村民们正忙着修剪枝叶 —— 这幅生机勃勃的景象,是陕西工大七年扎根秦巴深山、助力乡村振兴的缩影。
2018 年以来,陕西工大以 “党委统领、学科赋能、人才扎根” 的三级联动模式,为香山村量身定制振兴方案。校党委将帮扶纳入全局规划,建立 “季度专题研判”“年度攻坚清单” 制度,出台 12 份针对性方案,将香山村确立为 “乡村振兴产学研基地”;三任驻村工作队接力扎根,每月一份《产业进展报告》记录变迁,2025 年推行的 “科技特派员轮岗制” 更让专业技术持续注入田间。
七年耕耘,成果斐然:村民年均收入从 2018 年的 2600 元跃升至 2025 年的 8500 元,500 亩油茶林成了 “致富林”;23 名香山学子享受学费全免政策走进大学,158 名村民获职业资格证书,500 余人次通过技术培训掌握油茶管护本领;120 吨年固碳量让油茶林成了 “绿色银行”,200 亩撂荒地变身 “水土保持示范园”。
“高校带来的不只是技术,更是思路的革新。” 香山村油茶基地负责人王选安深有感触。在陕西工大技术支持下,他创办的农业公司打造 “油茶菌牛” 循环系统,土地利用率提升 40%;新研发的 “根系保湿栽植法” 让茶苗成活率达 95%,为千亩扩种计划奠定基础。实践团成员在田间地头向村民请教、向技术员学习,将课堂知识与实地需求对接,为后续帮扶积累第一手资料。
续奋斗之笔:青春力量书写新答卷
从博物馆的文明溯源到香山村的实践赋能,陕西工大 “三下乡” 实践团在安康的行程,勾勒出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清晰路径:以文化为魂凝聚共识,以产业为基带动发展,以人才为要持续赋能。
“鎏金铜蚕吐出的是丝路丝线,更是开放发展的希望;史密簋铭记的是战功,更是团结奋斗的力量。” 实践团成员表示,将把此次 “三下乡” 的所见所感转化为行动,用专业知识服务地方发展。
如今,香山村的油茶林还在扩展,博物馆的文物仍在诉说历史。陕西工大以 “三下乡” 为纽带,让高校智慧与地方需求深度融合,在秦巴深山书写着 “文化传承 + 产业振兴” 的校地共富答卷。这场跨越千年的接力,正由一群年轻学子接续,朝着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