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源石深处的芬芳:贺兰山下的土地信仰与葡萄酒之魂

来源: 编辑:武颀涵 时间:2025-08-01
导读: 贺兰山东麓的风,裹着八月骄阳的温度,吹动源石酒庄葡萄园里层层叠叠的绿叶,也吹动了我们这群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学子的衣角。2025年7月28日,我们站在灰白色的砾石滩上,眼前巨大的矿坑岩壁沉默矗立,而藤蔓却在石缝间迸发着不可思议的绿意。这...

贺兰山东麓的风,裹着八月骄阳的温度,吹动源石酒庄葡萄园里层层叠叠的绿叶,也吹动了我们这群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学子的衣角。2025年7月28日,我们站在灰白色的砾石滩上,眼前巨大的矿坑岩壁沉默矗立,而藤蔓却在石缝间迸发着不可思议的绿意。这第一眼的震撼,无声地道破了我们此行的真意:我们不仅要探寻杯中美酒的酿造奥秘,更要触摸这片土地如何在伤疤之上孕育芬芳,感受那些默默耕耘的酿酒人,如何用双手和汗水,赋予大地深沉的回响。

每一步深入,光线渐暗,暑热被隔绝在外,空气中弥漫开湿润的泥土气息和隐约的陈年酒香。指尖划过坑壁粗糙冰凉的岩石纹理,仿佛能触碰到历史的沧桑。“看,这就是我们的‘自然酒窖’,工作人员的语气带着珍视,“它几乎不耗电,一年四季保持着最适宜葡萄酒沉睡的温度和湿度,让时光在里面静静地打磨风味。”抬头望去,阳光从坑口斜射而下,照亮了码放整齐的橡木桶,光影在石壁上跳跃,美得如同一座供奉着岁月和匠心的地下圣殿。这片废弃矿坑的涅槃重生,让我们第一次如此真切地领悟到:所谓的“风土”,并非冰冷的术语,而是一种人与自然对话、共生、互相成就的智慧与力量。

 

image.png

重新回到地面,走进被砾石覆盖的葡萄园。经理自然地蹲下身,像是和老朋友打招呼一样,随手捧起一把灰白的砂土:“这地儿,看着贫,可硬气!葡萄根要想活下去,就得使劲往下扎。”贫瘠反而成就了果实的浓缩与坚韧。为了滋养这片倔强的土地,酒庄选择了最朴素的方法:葡萄垄间,紫云英开出一片片紫色的小花海;成熟时,它们被翻入土壤,化作滋养藤蔓的春泥;牛羊的粪便,经过发酵,变成最天然的“营养汤”。“土地不会骗人,”赵师傅搓着手里的泥土,眼神质朴而坚定,“你真心实意对它好,它回报你的,就是葡萄藤的健壮,就是果子的好味道。”看着他弯腰检查每一片叶子,耐心修剪多余的枝蔓,我们这群习惯了书本理论的学生,第一次感受到了那份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沉甸甸的“土地信仰”。农人的掌心温度和日复一日的躬身实践,才是风土最动人的注脚。


责任编辑: 武颀涵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