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经纬间的青春密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赴山东省博兴县解码博兴县800年柳编非遗

来源: 编辑:澄明 时间:2025-08-02
导读: 沭水之畔的博兴县湾头村,柳条在晨光中泛着青黄光泽。土木工程学院赴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柳编工艺中华文化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建大青柳小队”的10名队员踮脚望向敞开的门户--屋内传出经纬交织的沙沙声,村民手中翻飞的柳条正编织成蒲团、座凳,这些泛着自然...

沭水之畔的博兴县湾头村,柳条在晨光中泛着青黄光泽。土木工程学院赴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柳编工艺中华文化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建大青柳小队”的10名队员踮脚望向敞开的门户--屋内传出经纬交织的沙沙声,村民手中翻飞的柳条正编织成蒲团、座凳,这些泛着自然肌理的器物,是刻在博兴人骨血里的800年文化密码。作为吕剧之乡、董永故里,博兴县平坦肥沃的土地孕育了优质杞柳,也让草柳编成为彰显当地生活智慧的独特符号。

指尖上的非遗课堂:三小时编织的文化认知

“这柳条得先泡几天,不然编的时候会断。”在传承人王贵芝的指导下,队员们尝试编织柳筐底座。经长时间浸泡的柳条仍带着倔强的硬度,穿条、压边的动作重复三十余次后,掌心指尖均已磨出红痕,才勉强完成巴掌大的底座。“你们大学生有耐心学这个不容易。”王贵芝递过自己编的成品,流露出欣慰的笑容。从“只认为这是简单手工活”的旁观者到真真切切的参与者,队员们在学习编织中不断蜕变,深刻感受到“非遗”二字的重量,对传统文化的感受也日益深厚。

图1.jpg

图1为队员向非遗传承人王贵芝女士学习柳编技艺 张宇轩 供图

图2.jpg

图2为非遗传承人王贵芝女士讲述传承近况 张宇轩 供图

断裂的传承链:“等我们干不动了,手艺怕是要断了”

起初走访的三户村民都紧闭门户,“怕你们是来打听行情抢生意的。”直到聊起往昔柳编的故事,六十岁的奶奶才打开她的话匣子:“现在的姑娘们要么念书要么打工,村里编活的都是五六十岁的人。”她枯树枝般的手指抚过柳条,“前几天还有个七十多岁的大姐来领活,说编一个蒲团能挣三块钱。”年轻人不愿从事并非不热爱,而是难以靠此维持体面的生活。队员们的心在看到屋内阴影里堆叠的半成品时,逐渐变得沉重起来,将这门技艺传承与推广的种子也深深的在队员们心中发芽。

图3.jpg

图3为六十岁奶奶讲述技艺传承困境 张宇轩 供图

图4.jpg

图4为团队于湾头村走访柳编手艺人 张宇轩 供图

集装箱里的柳编新生:当非遗遇上现代产业

在博兴县草柳编工艺品公司,成千上万只黑色的篮子在空地上列队—这些由回收报纸编织的面包篮将出口南非。“我们采用工厂+农户模式,将原料分发给各农户,再从各农户家中回收核检。”负责人指着滚烫的集装箱说。队员们跟着搬运货物时发现,每一件编织货物的标签上,都印刻着编工的编号,“这是对匠人的尊重。”这种兼顾效率与传统的智慧,让小队看到非遗活态传承的可能。从清晨到日落,汗水一次次打湿队员们的衣衫。随着时间的推移,队员们搬运货物也逐渐熟练起来。“当月光照在柳编工艺品上时,突然觉得这些柳条真的有了生命。”队员们说道。

图5.jpg

图5为工厂负责人介绍工厂产品与销售模式 张宇轩 供图

图6.jpg

图6为队员协助装集装箱 张宇轩 供图

经纬交织间的青春答卷

十天实践进入尾声,队员们通过深入的了解、亲身的体验、真切的采访,对柳编推广与传承的热情持续高涨,并在社区内举办非遗柳编宣传会。当看到孩子们围着柳编样品发出阵阵惊叹,青年们认真听着小队的宣讲,老人们抚摸展品回忆往昔,队员们忽然懂了王贵芝的话—非遗传承不是守护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让800年的柳编技艺,在现代生活场景里重新长出新枝。正如那些从东南亚远道而来的柳条,终将在经纬交织间,编织出青年与传统对话的密码。

图7.jpg

图7为队员与社区居民合影 田嘉韵 供图

齐鲁柳编800年传承,是中华文化长河中的一滴水珠。队员们体会到十天的实践并非只是在学习这门技艺,更是在传递一种可能性--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人心中扎根,实现真正的活态传承。那些被汗水浸润的柳条,终将编织成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建大青柳小队用脚步丈量非遗脉络,用心链接青年与传统,用实践证明:当青春匠心遇见传统技艺,便能让古老的文化基因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责任编辑: 澄明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