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外学子三下乡:寻非遗匠心 承二人台韵
为响应国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政策号召,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助力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7月18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文化馆,对国家二级演员、府谷二人台传承人刘美兰老师进行访谈。此次访谈旨在探究府谷二人台的发展脉络、文化内涵,了解其传承现状及未来路径,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一、源于民间土壤 承载岁月记忆
明朝末期,逢年过节时,一些喜爱热闹的人聚在一起,在屋内、院落、村头、广场等地进行地摊演唱,唱的都是河曲民歌的小曲小调,这种娱乐活动俗称 “打坐腔”。到清咸丰初年,“打坐腔” 吸收了秧歌、高跷、旱船、道情等姊妹艺术的元素,发展出带有舞蹈动作,由旦丑两角色一进一退走场表演的形式。清同治年间,河曲的劳苦百姓因生活所迫 “走西口”,将这种艺术形式带到口外,吸收融合了内蒙民歌的音乐语言及戏剧化妆等特色,使其得到新的发展,成为具有戏曲雏形的地方小戏,这便是府谷二人台的发展脉络。
访谈伊始,刘美兰老师分享了自己与二人台的缘分。虽然她老家在山西河曲县,但故乡浓厚的戏曲氛围,让她自幼便与戏曲结下不解之缘。原本是普通农民的她,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与信任下,被特聘到府谷文化馆工作,得以在二人台艺术道路上不断钻研。多年来,二人台早已融入她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份热爱成为她坚守传承之路的动力源泉。
图为实践团采访人员与刘美兰老师合影 邵珥晴供图
二、凝聚乡土情感 承载文化基因
谈到府谷二人台的独特魅力,刘美兰老师如数家珍。她介绍,府谷二人台被誉为“陕北活化石”,从家庭娱乐活动“打坐腔”发展而来,逐渐成为记录百姓生活、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戏剧曲种。在府谷,二人台深受百姓喜爱,代代相传,尤其是在庙会上,它成为承载情感的重要载体,无论是祈福还是庆祝,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充分体现了民间艺术与民众生活的紧密联系。
刘美兰老师着重强调了府谷方言对于二人台的重要性。她说:“府谷二人台的灵魂在于地方味道,若脱离方言,就会丢失独特韵味。”它以鲜活生动的语言和丰富多变的曲调,细致展现百姓的日常生活与喜怒哀乐,是府谷人民情感的寄托,也是地方文化的鲜活体现。
为了让实践团成员更直观地感受二人台的魅力,刘美兰老师热情地分发文化馆编撰的府谷二人台教学教材,并多次现场演唱。悠扬的曲调在耳边回荡,浓浓的文化深情扑面而来,让实践团成员真切感受到她对二人台艺术发自内心的热爱。
图为府谷二人台教学教材 陈静涵供图
三、正视传承难题 探索发展新路
然而,府谷二人台在传承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刘美兰老师坦言,推广普及力度不足是当前的主要问题之一。以前二人台是业余化模式,人人都能参演任何角色;但现在进入专业化模式后,术业有专攻,导致人员不足。而且表演还受年龄限制,虽然戏曲演员受年龄影响相对较小,但舞蹈演员到四五十岁就很难再登上舞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二人台的发展。
尽管面临挑战,但在各方努力下,府谷二人台已探索出一些有效的传承举措。早在2013年,府谷二人台就走进校园普及。作为2008年第一批省级传承人,刘美兰老师负责5所学校的二人台教学工作,从娃娃抓起,开展课程培养,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特色与民间艺术,教授传统唱腔,保留地方文化韵味和记忆。如今,孩子们对二人台的喜爱与日俱增,不少孩子都能有模有样地唱上几段。此外,府谷县文化馆还积极深入社区,前往老年大学开展府谷二人台表演与讲解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
刘美兰老师作为传承人,始终坚守非遗文脉,深耕二人台艺术。她表示:“作为非遗传承人,不应过分计较利益得失,而应肩负起传承责任,努力将其发扬光大。”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刘美兰老师合影 陈静涵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