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赴甘南藏族自治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8月12日至19日,长安大学“藏乡携手传薪火·华夏连心铸国魂”暑期社会实践队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匠心传承魅力
实践队先后走进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与甘南民俗文化展示体验中心,系统参观并学习了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在内的多种民族艺术形式。队员们现场观摩了百米唐卡巨作《红军长征过甘南》等多幅唐卡艺术作品,深刻感受唐卡技艺跨越时空的文化感染力。甘南州唐卡艺术协会会长贡保才旦为队员们讲解了唐卡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与艺术价值。实践队还前往甘南州唐卡艺术协会副会长华尔旦的工作室,亲身体验唐卡绘制。在画师们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以笔墨融入千年文化传承,不仅体验到唐卡艺术所蕴含的精妙技艺,更加感受到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深厚底蕴。
实践队观摩唐卡作品《红军长征过甘南》
贡保才旦老师现场演示唐卡创作
实践队学习唐卡绘制
实践队还前往了中国洮砚电商中心,调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洮砚制作技艺。队员们与卓尼县洮砚协会会长卢保胜进行深入交流,并现场观摩了雕刻大师洪绪龙先生的精湛技艺。
实践队参观中国洮砚电商中心
通过沉浸式体验,队员们深入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进一步增强了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追溯革命文化根脉·传承红色精神基因
实践队走进腊子口战役纪念馆、茨日那村毛泽东旧居、杨土司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重走红色路线,追寻先辈足迹。。1935年9月,红军在腊子口天险面临严峻考验,毛泽东在茨日那村运筹帷幄,发出“三天夺取腊子口”的铿锵号令。最终,红军凭借英勇顽强与非凡智慧,奇袭制胜,突破封锁,粉碎了敌人围堵。在此期间,红军与藏族同胞结下了“军民一家亲”深厚情谊,杨土司开仓济粮、尼傲村民奋修栈道、藏医救治周恩来等事迹,至今仍在当地广为流传。借助丰富史料、实物陈列与现代展陈技术,队员们深刻感受到革命岁月的艰苦卓绝和红军“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念。在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前,队员们肃立默哀,缅怀英烈。这份跨越时空的伟大精神力量,已然深深烙印在队员们的心中,激励着队员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坚定信念,勇担使命,走好新时代青年的长征路。
实践队参观杨土司革命纪念馆
实践队参观腊子口战役纪念馆
聚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民族团结力量
实践队专访了数位扎根甘南、贡献突出的杰出代表,聆听他们致力于民族团结与地区发展的动人故事。队员们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甘南唐卡国家级传承人交巴加布深入座谈,了解他从家族传承走向文化共享、产业带动、社会帮扶的奋进历程;与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甘南州藏族作家王小忠进行深度交流,通过他笔下的“草籽”共生图景和“共筑家园”实践,体悟文学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重要作用。
实践队访谈王小忠老师
实践队与交巴加布老师交谈
实践队还赴卓尼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馆、石榴籽广场等地开展调研,全面了解全面了解甘南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发展全局的创新实践与成果经验。此外,实践队还前往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与基地专家学者展开交流,进一步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这些鲜活的实例与故事,成为队员们深入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意蕴的“行走教科书”。
实践队与兰州大学团队展开交流 实践队了解甘南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情况
此次甘南之行,实践队通过非遗体验感悟民族艺术的交融共生,通过红色寻访重温军民同心的奋斗岁月,通过人物访谈汲取共同体建设的深沉力量。队员们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自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努力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