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西交学子三下乡:访谈秦腔艺术团体及爱好者团队

来源: 编辑:含商 时间:2022-08-30
导读: 秦腔,起源于古代陕西的民间歌舞,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称为秦,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之一,同时也是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的声腔体系。为保护秦腔传统文化,更好地宣传秦腔文化,让更多的青年学子了解,喜爱秦腔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西安交通大...

秦腔,起源于古代陕西的民间歌舞,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称为"秦",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之一,同时也是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的声腔体系。为保护秦腔传统文化,更好地宣传秦腔文化,让更多的青年学子了解,喜爱秦腔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西安交通大学“秦声停云”实践团队踏上了秦腔的调研之旅。

为探访戏曲从业人员,团队成员前往西安,宝鸡等地,进行线下访谈活动.

团队前往西安市易俗社文化街区,参观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包括秦腔历史文化展和秦腔艺术展,将现代数字技术与秦腔展品相结合,让我们通过交互式音频视频体验,欣赏秦腔名家名作。参观易俗社百年博物馆,让我们了解了易俗社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历史、社会影响力及其秦腔的艺术成就,以及易俗社“移风易俗,启迪民智、辅助社会教育”精神的百年坚守,同时,在近日,易俗社开展成立110周年系列活动,团队部分成员进行了线上观影。

QQ图片20220823100132.jpg

团队成员参观易俗社百年博物馆

除专业戏曲从业人员以外,团队也探访了一些自发的民间秦腔团体,团队前往大雁塔北广场戏曲大观园秦腔演艺团,演艺团主要由退休老年人与中年秦腔爱好者组成,实践团队向他们了解了民间艺人的生存现状,从受众民众喜爱程度、秦腔表演商业化,秦腔推广宣传力度等角度分析了秦腔艺术在陕西西安的现状,对秦腔未来在民间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推测和评估。

戏曲大观园演艺团.jpg

西安市戏曲大观园演艺团

团队来到宝鸡探访民间艺人,傍晚在街道旁经常有一群老年爱好者演唱秦腔,我分别与两个团体进行了交流,第一个团体向成员介绍了自己团体的人员组成,演出时间。成员就秦腔发展的现状与他们讨论,得知宝鸡的秦腔目前在商业化方面做的还不是很好,基本上都是爱好者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前几年新修的宝鸡大剧院也较少有秦腔剧目的演出。对于秦腔传承的方面,实践团队发现团体内也有部分中青年成员,但年轻人很少,团体成员对我说,在城市里年轻人接触秦腔本来就少,农村的孩子受父辈影响,能够接触到秦腔的机会较多,但矛盾的是,农村孩子能上大舞台演出的机会较少,这就导致演出团,研究院不刻意招收年轻学生的话,很少有年轻人加入团体,在大型演出中,青年演员也难以挑大梁,故而收入相对较少,进一步使得年轻群体比例减少,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宝鸡斗中路秦腔爱好者集体.jpg

宝鸡市秦腔爱好者团体演出

在另一个较大的团体,他们的伴奏设备较为完善,队长与他们的琴师魏先生进行交流,魏先生说到,这些设备一部分是不景气的秦腔团解散后售卖的,一部分是爱好者自己购买的,对于秦腔保护以及创新的问题,由于成员个人对京剧较为熟悉,就提出了一些京剧的例子,例如将一些实时热点,动画选段改编为西皮流水或西皮快板,这样能吸引年轻人接触戏曲,进而接触更多优秀的唱段。魏先生也表示,新编现代戏是各个剧种都在努力的一个方向,最著名的例如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秦腔近年来也有《千古一帝》等出色的现代戏,虽然在中国秦腔艺术节上也出现了“秦腔+摇滚+动漫”的形式,但由于秦腔本身没有京剧那么大的知名度,因此效果并不像京剧的创新那么立竿见影,这也是地方剧种面临的一大问题。另外,受限于创作水平,各个剧种近年来很少能产出非常出色的剧目,在大型舞台演出时,还是以几部传统剧目为主。

团队在易俗社文化街区合影.jpg

团队成员在易俗社文化街区合影

通过本次实践的线上线下调研学习,团队成员对秦腔文化有了初步的认知,对传统戏曲的现状有了更新的理解,团从不同角度了解了秦腔文化的历史以及发展历程,通过问卷和实地走访了解了秦腔在大众中的推广程度,秦腔目前的发展现状以及戏曲业人员的工作状况,对于秦腔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团队在推广宣传,传承和创新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建议。例如加强农村与城市的秦腔文化交流,促进秦腔文化的宣传,提高秦腔知名度,进而提高秦腔剧目的创新效率与吸收新鲜血液的能力,在加强宣传方面,可以利用现代数字技术让受众更直接接触秦腔,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加快秦腔信息的传播。


责任编辑: 含商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