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长大学子三下乡:千年灯影代代传:独属非遗传承人的坚守

来源: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郭泽毅 时间:2023-07-19
导读: 华县皮影戏是流传于渭南地区的传统戏剧 , 始于两汉,盛于明清,已经有数千年历史 , 是 中国 乃至 世界 上最古老的传统 民间艺术 ,2006年 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1年,以华县皮影戏为子项目的中国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列...

华县皮影戏是流传于渭南地区的传统戏剧始于两汉,盛于明清,已经有数千年历史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以华县皮影戏为子项目的中国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为陕西东路皮影的代表,华县皮影的唱腔以细腻悠扬的“碗碗腔”为主,其演技精湛,唱腔婉转,在中国傀儡戏剧中独树一帜。2023年7月12日,长安大学“人文圣地寻非遗,千年灯影助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同家村开展调研活动。

image.png

魏战备父亲魏智全所获荣誉证书

魏战备作为华县魏氏皮影的第三代传人,从事皮影雕刻工作近五十年,与妻子继承父亲魏智全衣钵,学得全套雕刻工艺技术,作品被众多海内外人士购买。他向实践团队详细介绍了华县皮影的历史起源、发展和当代传承的基本情况。谈及皮影传承和保护,魏战备老师遗憾的说:“我现在都五十五岁了,单纯依靠刻皮影、卖皮影,日常的经济收入无法保障,手里面的皮影雕刻技术面临着失传的大问题。”

image.png

实践团队同魏战备进行访谈

在皮影收藏方面,魏战备老师从父辈手中继承了大量制作于明清时期的“灰皮影”。他讲述到:“曾经有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皮影爱好者来到我家里,想要收购我收藏的皮影,但是都被我拒绝了。我认为这些皮影都是独一无二的,是国宝,不能随随便便流失到国外去。我父亲曾经说过,就是饿死,都不能随便卖这些皮影。”实践队员们深切感悟到了魏战备老师高尚的职业操守和对皮影的珍爱之情。

image.png

image.png

魏战备收藏的明清时期制作的“灰皮影”

魏战备老师向实践队员讲解并演示了皮影的雕刻技艺。实践队员了解到:华县皮影的“选皮”经过了数代艺人的革新,从铜纸到驴皮,再到如今的牛皮,牛皮选用的主要是陕西秦川黄牛皮,这种牛皮细腻,透光性好,便于雕刻。运用华县皮影独特的“推皮走刀法”,历经制皮、雕镂、敷色和缀钉等全部24道工艺才能制成一个完整的皮影。

image.png

魏战备向实践队员展示“推皮走刀法”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传承皮影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老艺人的勇气和胆识,领略了数代艺人对初心的坚守。在魏战备眼中,制作皮影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

image.png

实践队员同魏战备夫妇合影

透过小小的皮影,不仅看到了数代传承人的坚守,更深刻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坚持守正创新,为非遗注入新时代活力,让非遗“活”起来、“新”起来,这是每一位青年的责任和使命。






责任编辑: 郭泽毅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