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长大学子三下乡:保护民俗精粹,传承文化基因

来源: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郭泽毅 时间:2023-07-17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 为加强 对 非物质 文化 遗产 的 宣传 保护 , 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7月 10 日长安大学“人文圣地寻非遗,千年灯影助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 前往 渭南市非 物质文化 遗 产 展示传习馆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月10日长安大学“人文圣地寻非遗,千年灯影助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渭南市非物质文化展示传习馆开展实践调研活动image.png

实践队员在了解黄帝荆山铸鼎传说

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是集展示、传承于一体的西北地区首家数字化非遗展馆,展示的万余件展品覆盖渭南全域,其中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非遗项目共计223项。

image.png

实践队长在讲解渭南碗碗腔伴奏乐器

实践队员率先走进传统戏剧展区,包含了渭南各县市区的民间戏曲,其中有同州梆子、合阳提线木偶、华阴老腔、华阴迷胡。“同州梆子合阳线,华阴迷胡天下传”,实践队员了解到渭南地区各种戏曲十分丰富,不同种类的戏曲的表演方式和音调唱腔各具特色,合阳线腔悲怆苍凉、委婉细腻;同州梆子粗狂豪情又不失温婉风雅,源于船工号子的华阴老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富有“黄土地摇滚”的美誉。

image.png

实践队员在了解尧山圣母庙会概况

来到华县皮影展区,讲解员介绍说:“‘世界的皮影在中国,中国的皮影在陕西,陕西的皮影在华县。’陕西华县皮影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它发源于关中东部华州一带,起源于汉代,成熟于唐宋,清末民初发展至鼎盛,在当地也叫‘影子戏’‘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华县皮影唱法极具关中东部的唱腔特色,真假声结合、温婉细腻、宛转悠扬。”在这里实践队员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上手亲自体验皮影表演。

image.png

实践队员在体验皮影挑线

在临渭草编、华县竹编的展示区域,实践队员们对“能工巧匠”制作出来的作品表示由衷的赞叹。馆内工作人员的介绍说:“‘临渭草编’是渭南市的乡村振兴项目,非遗传承人不仅传承技艺,更是带动当地百姓一道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

image.png

实践队员在欣赏渭南泥塑

最后,实践队员对此行的所见所想进行集中讨论和总结整理。实践队员黄怡卓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将这份优秀的文化遗产保护并传承下去是当代青年的职责和使命所在。”

image.png

实践队员在交流参观感悟

匠心坚守,非遗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将其代代相传对于传承民粹瑰宝,守牢文化基因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此次实践学习,实践队员们不仅切身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厚的历史底蕴,也体悟到了非遗工匠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精神,激励着青年学生永葆初心,艰苦奋斗。









责任编辑: 郭泽毅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